Fender 研究:美、墨 Acoustasonic 深度集評 !

2019 NAMM 是疫情前也是近年最具規模的 NAMM , Fender 在攤位上發表了驚世駭俗的 Acoustasonic。

前言

在開始一切之前,可以先看看以下兩篇,簡單讀主要是以我的角度去寫專利書,把一些比較專利的但書或是詳細說明簡單帶過的:

說真的那場NAMM對於 Fender Nerd 相信並不會感到太多驚奇,反而會覺得:「又來了?」。 FMIC 成立以來真的是一個很努力於開創新可能性的吉他廠, 其實 Acoustasonic 類似概念的產品已經不是第一款了;但,如果深究於 Acoustasonic 的技術規格乃至於專利文件,會有很大程度的震撼、期待,若 Fender 講的是真的,那麼這會是一個全新種類的吉他分類。

關於這部分,有興趣的深入研究的可以先看看”簡單讀“這份文章。

American Acoustasonic 其實在第一時間就進入了台灣,但遭遇了武漢肺炎的影響以及較高售價還有當時環境注意力問題的狀況,作為一個 Fender nerd  我其實很難想像這個產品居然會這麼沒吸引力? 而也一直是我推薦了一位以表演為主錄音為輔的純音樂製作工作的外國友人,結果誰知道他一試成主顧,陸續買了好幾款作為不同設定與目的,也就稍稍讓我有了信心。 在國內台灣總代理  海國樂器 同步與世界一起發售墨廠 Acoustasonic Player 的當下,我於是與他們借到了一美一墨,以一種不討喜的非工商文式來表達我對這把琴的喜愛與認識…;況發現國內許多流通的訊息,對於這把琴的說法其實是徹底的錯誤的。

我不知道這篇文章會多長,但請讓我讓淺開始一路將諸位往深的帶去理解這把琴吧!
(以下我會建議可以開兩個視窗輪流觀看,一開始可能還不用,後面會有點需要給自己對比)

一,美墨共同特色

American Acoustasonic (以下稱為”美廠”、”美”) 以及 Acoustasonic Player (以下稱為”墨廠”、”墨”) 目前的系列編成可以說是相近但不同,其中美廠特有的:左手版、FSR (Fender Special Run)  批次限定版、Exotic Wood 款式、特定木款式(近期為 All-Mahogany),以及目前選項不多的 MOD Shop (美國地區限定),除此以外唯一的差異只有 Strat 型目前僅供給於美廠系列。

不過目前共通款式 Tele、Jazzmaster 都會刻意讓美、墨閃開顏色型號,僅以相似但不一樣的顏色提供消費者選擇。

琴身的部分,不論美、墨皆為 Mahogany 琴身配上單板 Stika 雲杉的材質。筆者見過有人說這就是入門面單木吉他的配置,但透過SIRS 的專利文件可以了解:Acoustasonic 並不是以側背板結合的木吉他型態(即桃花心木板/合板),而是以一塊木頭向下挖槽再鑲嵌面板的作法,嚴格來說比較接近但”不太是”半空心電吉他的作法,所以規格表上的材質表示或許用半空心吉他來判讀才是正確的。而非「面單桃花心木木吉他」這一言以蔽之的講法。

透過專利文件, Fender 也間接證實了未來會有不同形態的造型以及拾音器配置,這點也是 Acoustasonic 的 SIRS 專利比較巧妙的部分。

琴頸的部分會變得有點複雜:美、墨共通的為….除了指板大家都一樣!從  Mahogany 琴頸、22格、Narrow Tall Fret 、12″ Radius 、 TUSQ nut 甚至 Truss Rod 都同為 1/8″ 的 Bi-Flex! 看到這 Fender nerd 如你是不是寒毛站了起來拍桌了一下? 這活脫脫的就是一根近幾年美廠規格的 Neck,這也讓筆者在第一次拿出兩把琴時用力的對比了一下加工細節,若跟我說這是同個工廠出來的我覺得沒問題。

而另一個比較有趣的點是指板選材,美廠這次都選用比較淡帶有紋路的 Ebony 指板,而墨廠則大部分筆者看過的(包含網路照片)都是挺黑的玫瑰木。

指板的材質差異會直接影響到琴橋本體的材質選用,美廠為 Ebony 而墨廠則為 Rosewood ,在這倆圖中可以看出美廠 Ebony 的選料特色,從幾年前許多手工金屬琴流行時,筆者就對這種帶紋路的黑檀木頗有好感。

至於琴橋的 Saddle 與 Pin 兩者皆為 Graph Tech 的 TUSQ 材質,其中 Saddle 標榜採用了現代的非對稱加工型態,使得外觀看起來真的是非常的顯眼又誇張。

主要金屬件在 Acoustasonic 上其實並不多 :背帶、弦鈕。 而Fender 無論美、墨都選擇了最基本的款式(弦鈕有高低補償就是了),我想了良久,為何不用電吉他玩家最喜聞樂見的鎖定? 後來想想,可能是為了對應更粗的木吉他弦而做出的妥協吧? Fender 那組鎖定能對於粗弦的支援度也並不是很好,對應起木吉他弦定會受限不少。而背帶扣的部分,我想最基本的好處就是如果原廠跟自己愛用的系統不合,也不用煩惱留捨問題。

最後一個共同點,同時也是最大的共同點就是這個音孔了。他並不能稱為 SIRS ,因為 SIRS 是整套架構,故國外媒體稱之為”瀑布型”音孔。許多人好奇他裡面到底是甚麼?其實就是….跟一般木吉他一樣的空腔,筆者還有朋友問說 Pick 掉進去怎麼辦? 我們後面會講。 但確實,若不用任何工具就想把 Pick 拿出來真的比一般木吉他難太多了。

二,美墨差異

上述的共同點講完,有沒有發現美、墨的差異其實似乎不大了? 在寫到這時我也不免停頓一下,不過還好,其實 Fender 在核心上其實是留了很大的差異的,兩者間的差異或許不是以等級區分的,以實際上手的後的使用體驗上,反而會感覺到這是 Fender 刻意鎖定兩種不同族群而設定出的配置、定價。

American Acoustasonic

電路控制: 音量鈕、調和鈕、Switch ;其中特別是調和鈕的操作分別為 A 向與 B 向,使得在每一段音色中帶來兩種音色,並讓使用者從中間調和出自己需要的音色。

注意:下述拾音器切換由於國情不同,台灣人熟悉的前段稱為第一段、後段稱為第五段,跟歐美相反。

美廠為五段開關,配上調和鈕共計十種音色,不過其實筆者國外友人的實戰告訴我:「你就記得最後一段是電吉他,然後他的前兩段都是很棒的木吉他就好」。

不過作為工具書志向,我會翻譯翻譯的:

  • 第一段(圖中第五段,因台灣多以前往後正數,故此。下略):
    A方向:Stika 雲杉/玫瑰木側背D桶:將帶來下潛的低頻與尖銳的高頻,是經典的木吉他音色。適合各類彈奏。
    B方向:高山鐵杉/玫瑰側背OOO桶:將帶來更緊緻、清亮以及充滿細節的中頻,是非常適合 Finger Style 以及各類表演的現代/流行音色。
  • 第二段:
    A方向:英格曼雲杉/楓木側背小桶:深受小客廳彈奏啟發而誕生的音色,具備清晰明亮的表現形態,非常適合細緻的彈奏手法
    B方向:Stika 雲杉/桃花心木側背D桶:豐滿的中頻與深潛的低頻,不論是Finger Style 或是粗獷的彈奏都非常適合。
  • 第三段:
    A方向:Stika 雲杉/巴西玫瑰木側背D桶:豐富而樸實並帶有複雜的泛音。
    B方向:以上述音色增加琴身拾音器(以最大程度混合):具備上述的音色又帶來強烈的泛音與頂點。
  • 第四段:
    A方向:Stika 雲杉/桃花心木側背D桶:沒有任何問題的原音吉他,樸實又清晰,動態範圍極廣。
    B方向:以上述音色增加電吉他拾音器(以半Clean程度混合):豐富的原聲加上 Fender 的電吉他音色,讓你在樂團中引領風騷。
  • 第五段:
    A方向:Fender 電吉他 Clean: 你不會相信這是木吉他可以辦到的。
    B方向:Fender 電吉他 Fat/半 Clean:你真的不會相信這是木吉他可以辦到的。

美、墨的差異還有拾音器的部分,美廠以三系統為主要架構。除了 Fender N4 拾音器(高度調整位於背蓋內)、Fishman Saddle拾音器棒外,還多了一個 Fender 官網寫為 Internal Body Sensor 的”貼片式”拾音器,但經過拆解可以發現,這顆實際上正是名為 Fishman PowerTap 系列中的主角  Tap 琴身感應器。

另外,不論美、墨,都是真真實實的透過拾音器收音再進行音訊處理的做法,這與一些木吉他會使用木吉他前級去創造各類木吉他風格的原理相似,除了可玩範圍大外,也能保有相當程度的彈奏真實性,而非採用磁石拾音器轉換成數位模擬等方法。

Acoustasonic Player

墨廠的操作介面跟美廠是完全一樣的,差別主要在五段開關變成了三段。「就只是拿了兩段而已嘛~」不過其實…我一開始也是這樣想,但後來發現其實挺不一樣的。 而且站在生產的角度,更是不同:

第三段(台灣第一段/前段):

A:桃花心木側背小桶身短頸:基礎上復刻於戰前設計,音色溫暖、Dry ,而充滿活力的中頻以及集中且緊實的低頻是主要特色。
B:玫瑰木側背D桶:頻率範圍平衡,清脆的高頻與平衡性高的低頻,典型的美式木吉他音色。

A:使用未進行任何處理的 Saddle 下拾音器去還原獨一無二的 lo-fi 音色。
B:以處理過的 Saddle 下拾音器去復刻電木吉他雙軌帶來的骯髒音色。

A:透過 N4 這組拾音器創造經典的 Tele 音色
B:提升出力,讓 Tele 的音色更為炙熱

墨廠主要是少了 Fishman TAP琴身感測器。 這也讓兩者在木吉他的模擬上有了第一步的區別,因為僅有一個 Saddle 下 拾音棒,使得墨廠明顯的只有一段木吉他模擬,而且表現型態比較單純地以暖聲調大小桶身為主,與美廠擁有大跨度表現是不同的。

而另一個區別則是在N4拾音器上,不知道你發現了嗎?

電路的差異

上面筆者賣的其中一個關子,就是說到墨廠與美廠的儘管電路的目的相似但結果不一樣,其實以設計與生產的角度來說非常不同,這主要還是因為這牽扯到的已經不是過往傳統電路的那種以開關切換或是更換元件(除非電路板有預設到)去改變目的,這也是筆者第一次拆開墨廠電路蓋時的感想….這東西壓根兒不是因為”等級”而是”取向”。

美廠本質上是以木吉他拾音器、前級作為本體去設計電路,這讓五段音色中磁性拾音器其實只發揮了一點五段;而墨廠除了一段木吉他音色外,第二段實際上更像是還原傳統空心電吉他(Arch Top)的風味而非木吉他(Acoustic),這促使了兩者在接電後玩起來是相當不同的。

在電路的部分,雖然看起來很像,但仔細看會發現許多不同。左側墨廠少了 TAP琴身感測器的接點跟整塊模組,而右側看起來很像,但其實又顛倒了過來,主要還是在美廠為充電設計,電力透過電路板輸出給電池包,而墨廠則是電池直接供給電路板,所以顯得較為簡單。至於那個謎樣的 USB Mini 實為電路板刷韌體等工程接口。

在整個電路板的正上方,有幾個小焊接點,美廠為四點,墨廠為三點,這個就回到前面另一個關子:有注意到美、墨的 N4 拾音器有何不同嗎?其實美廠其中幾個音色正是透過 N4 拾音器實為雙層式拾音器的特性達成,而墨廠則是採用較為簡單的方式將 N4 變成了並聯狀態的雙層式拾音器。未來若消費者手癢想改裝,墨廠會產生衝突需要試誤的機率較小,而美廠則會建議盡量以 Noiseless 家系作為改裝選項;作為維修指引,建議以同樣架構的拾音器進行替換降低衝突,並且先抓出各接點對應的線圈再進行焊接。無論維修或是改裝,都務必將板子拆出。

電池的差異

美廠剛登場時其實最讓人驚掉下巴的莫過於毅然決然地採用充電方案。

對於玩改裝琴的玩家來說,這倒不是甚麼新鮮事,特別是當知道 Fender 這次找來的合作夥伴叫 Fishman 後。在台灣被戲稱為 「魚人」 的 Fishman 其實早在多年前就已經在開發各式的吉他充電系統(因為因為名稱就叫 Battery Pack ,所以下面不特別使用專有名詞),想當然爾是為了推展他們家的 Fluence 拾音器,然而妙的就是大量採用這款拾音器的廠牌不曾試著搭配這套充電系統,而從沒使用過 Fluence 的 Fender 卻直接看上了這套充電系統。

電池包來自 Fishman 的 Universal 充電系統,而 Jack 則是來自 Fishman Greg Koch Tele 套裝。電池本身更替維修算是簡單,SKU 為  ACC-FLU-RBT;而那組 Jack ,如果只是 Jack故障只要找對人可以很輕鬆的解決, Fishman 並沒有設計成特規料或是不可改的狀況,但若是外殼損毀等等可能就比較麻煩,目前筆者是沒辦法找到相關零件編號跟資訊的。

墨廠則是較為單純的 9V 電池架構,身在隨處都有便利商店或是賣電池小店的台灣,在筆者蒐集多方意見時,意外得到兩次:「其實美廠如果也能9V會比較吸引我」這方向的回應。而理由當然是電池沒電了不用說去便利商店,搞不好練團室就兼著賣甚至效果器包內就剛好一顆,而充電要是忘了,我難道要插著 USB 線邊彈邊充嗎? 喔對,由於設計保護,充電時這套系統是不過電的。

關於維修、保養

因為某些因素,筆者應是台灣最早拆到 American Acoustasonic 的人,當時就非常震驚於 Fender 跟 Fishman 這次的合作帶來的結果,Fender 與 Fishman 用了非常大量簡化的方式去打造一個滿身都是SMD元件的吉他,扣除掉Switch外,只要是對吉他電路略精通的人都能很快掌握這把琴的架構跟了解如何進行修復。

Acoustasonic 另一個特點就是易於養護:由於琴側、背為實心 Mahogany 進行切削,所以厚度與強度對比傳統木吉他有一定程度的不同,而面板的部分,透過專利書可以了解到 Acoustasonic 為了懸掛起音孔結構以及確保結合的強度,面板也不是傳統上的薄片,這對於有照顧木吉他恐懼症的玩家來說可以徹底的放心。

喔對了,前面賣的又一個關子, Pick 掉進去….請從背後拆開背蓋取出。

關於好養的第二件事 :Fender 的琴頸往往只要用上 Bi-Flex Truss Rod 系統,就很少聽到出大事的。強大的耐候性以及可調整性,這算是 FMIC 組建以來第一個劃時代產品,但因為加工成本考量,過往都只提供在美廠的核心產品上,還不是每把美廠都會配備。

DO ALL FENDER GUITARS HAVE BI-FLEX TRUSS RODS?

No, just some. As noted, Bi-Flex truss rods are currently offered in American Professional guitars. Other Fender guitar models, such as the Highway One series of 2002-2011, have truss rods that resemble but are not in fact Bi-Flex truss rods.

我第一次知道墨廠要出現時,心想 Neck 應該會差很多 ,直到看到規格表出現 Bi-Flex 的那刻我還有點腦袋轉不過來….,「嗯?這是誤植還是怎樣?」結果事實上還真是這麼回事。

前面提到我非常仔細的對比了美、墨的琴頸,其實美墨共用材料也不新聞,但這麼活脫脫的的表現出來還是第一次(只是過往都傳說是墨製頸、美廠身),特別是加工差異化幾乎在手上的這兩把是不可見的…。1/8″ 的 Truss Rod 六角螺絲規格或許也說明了其直接的來源。(一般墨廠為 3/16″)

 

三,選購指南

為何美廠?

在墨廠登場以前,這個問題根本是白搭,應該是問:

為何要 Acoustasonic?

首先,他非常的輕便易於攜帶,比起木吉他他們差不多重,對比電吉他他們幾乎一般大(實際 Acoustasonic較大一點)。

第二就是適中的原聲音量表現,特別是對於筆者這種電吉他與Fingerstyle 兩種都玩的:用電吉他練電吉他的東西沒問題,半夜怕吵人接著耳機也是小事;但電吉他玩 Fingerstyle 怎麼樣都是彆拗的很。那用木吉他呢? 在夜深人靜之時,我的鄰居不會想聽到我努力的嗑著每個格子的。這點有賴於 SIRS 的強大,Acoustasonic 的原聲音量比木吉他加弱音蓋再小上一級,但聲音完全不會悶掉,同時木吉他的手感也好電吉他的手感也好…啊,這會是第三點。

第三點,真正的電、木平衡點。Acoustasonic 的手感非常微妙,市場上過去偶有電吉他手感的木吉他抑或是木吉他手感的電吉他,但 Acoustasonic 這種組合可以說是非常微妙:幾乎整根 Neck 都是電吉他,但在左手的部分以木吉他為架構的設計配上原廠採用木吉他弦的設定下,意外地筆者在多方蒐集意見時得到一個總結觀點:「不論電吉他玩家還是純種木吉他玩家都能很快的上手,彈奏他們想要的」。

第四點,一把琴或許解決了筆者過去在想的事情。我是個鐵桿 Sambora 粉絲,而其中 Wanted:Dead or Alive 在 Solo 前都會交由Jon 彈奏經典的 Riff, Sambora 這時會跑去側台換琴,從木吉他轉換成電吉他的場景讓我印象深刻; Sambora 單飛後 2012 年的專場在吉他交換時直接放空,剩下鼓與 Bass ,由技師跑到舞台中央換琴,然後到了 2014 則由 KB 去彈奏那個 Riff,乃至於後來跟 Orianthi 組成 RSO 也是由 O 彈奏。

我很納悶為何他不選用一把 Piezo 的琴?

Piezo 是甚麼?其實就是 Saddle 下拾音器,基本原理就是壓電感應。在筆者經驗越來越多後,充分的認識了許多不喜歡 Piezo 的專業吉他手,對於聲音過於「假」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其實筆者國外的朋友表示他愛 Acoustasonic 的主要原因就是「過去用 Piezo 怎麼樣音色都不滿意,也缺少空氣的聲音,而為了彌補這點往往都會再帶上一把木吉他,現在一把琴就能解決了」,不過這實在過於文字流….一直在想怎麼表達的時候筆者就看到了下面這個影片,1:25時 Daniel Donato 做了一次切換,可以聽看看切換前後的差異。可惜 Sambora 已經表明未來不會有任何表演行程,不然我心覺得 Acoustasonic 可能會是他的選項之一了。

那麼你還是堅持要知道為何該買美廠嗎?

這邊我們要理智的將美、墨拆開個別討論:

當然是因為帥

基本上目前各種 FSR (Fender Special Run) 都只有美廠,而其中有非常多款式真的是帥到讓人衝動:

另外如果你是一個木頭控,Exotic 系列也是不容錯過

 

為何墨廠?

墨廠的優勢首先當然是售價,以台灣海國總代理貨為例(實際售價請以實體/線上銷售通路為主),美廠定價為74,000 NTD,而墨廠則為47,000 NTD ,這一來回的價差不可不謂巨大;再來便是日常的使用上較為符合台灣人的環境, 在幾乎相同的狀態下,墨廠還有 9V電池方便取得這個先天性的優勢,而同時因為 Fishman 零件的大量減少使用,絕多數的零件都是可以與常規電吉他零件共用的,在日後大維修的花費上自然會省下許多。

選購建議

以 FMIC 這個以營銷末端團隊強大的公司,其實想必也早早針對 Acoustasonic 做了一系列策略性規劃,從美、墨先後上市的順序不難猜想到 Fender 以一個極突然且快速的角度推出 American Acoustasonic ,以兩大廠牌成果配合SIRS專利吸引住高端、職業以及勇於嘗鮮的族群,接著開始以各種款式、姿態搶占玩家視野與樂器行牆面;接著才推出以另一個姿態登場的 Acoustasonic Player :有著同樣的可接觸物,但又有著很不一樣的性能表現,這將使消費者快速地分別出來,墨廠同樣具備Acoustasonic的核心木吉他模擬,但更面相於普眾電吉他玩家。

而實際上手也證明了這種感覺,美、墨在本質上的差異甚微,但由於兩者的電路邏輯不同創造出來的結果明顯針對用戶取向不一樣,這也使得這兩款琴已經不再是單純售價、等級差異,而是兩種不同面向的同款琴。

若你需要一把琴打全場,包含了演出做場、錄音創作這類會高頻率進入擴大機、錄音設備的使用環境, 那美廠帶來的多樣性音色會非常適合你;若你是個電吉他玩家,想要把木吉他當第二把琴又不想耗費太多時間、金錢那麼墨廠會是最好的選擇。

另外,Acoustasonic 一定會遇到的問題:「他可以用電吉他弦嗎?」,筆者最愛的 Andertons 其實在上市第一時間就幹了這種事:

懶人時間表:3:30 電吉他、4:11 木吉他

不但可以,而且還可以帶來更多樣性的聲音與彈奏風格。以工具書角度來寫:由於把琴設計原因,建議使用10、11號電吉他弦能帶來更完整的彈奏手感,儘管電吉他9號對聲音的影響還好,但當弦張力喪失後有一定程度的可能會發生打弦Buzz聲。

其他附加

不論美、墨廠都是搭配 Deluxe 1225 琴袋,這是一個 Fender 獨立的產品,屬於高階系列的琴袋。以筆者的感想是這是很加分的一個項目,至少對於這種屬性的吉他來說實用且讓人想隨心所欲的帶出門才是最好的狀態;

另外前面有提到 Acoustasonic 相較於實心版本,其實是胖上一點點的,所以原廠近年新出的那款航空 Case 無法放置的,而這個尷尬局面直到近期 Fender 針對偏好 Case 的玩家提供獨立購買 Acoustasonic Case (SKU: 0996171306)的機會,但目前 Shape 僅有 Tele、Strat 共用,或許台灣玩家可以詢問看看台灣代理海國!

另外,美、墨原廠都附贈了一包 Boveda 雙向防潮包與外絨套,這對於一個大廠標準來說無非是一個很大的突破。這款雙向防潮包相信有使用過的用戶都會印象深刻,即使在潮濕如台灣,還是能有一定的性能表現,也不意外的獲得了 Fender 的親睞,並率先配發在 Acoustasonic 系列上。

總結

其實在2018年我們這個網站被駭之前,針對日廠以及一些特殊型號的資料都已經是寫完文字,準備縮減、排版以及校稿的階段了。當時只是想介紹更多有趣的 Telecaster ,而不是僅僅只有五把,其中我還說過要獨立寫一個系列的就是 Telecoustic 、 TLAC 這些經典到不行的電、木吉他跨界作品。 然後,就沒然後了,一直到 Acoustasonic 的誕生,筆者的反應就如本文開頭那樣,然後心裡一直想著網站被清空這檔事。

是的, Fender 在90年代初期就一直在試著將電、木兩者橫貫起來,最初的款式其實看的出來概念是建構在 80 年代的王者 Kramer 的 Ferrington 系列身上,然後一直到出了幾種變體後接著就消失了,再來的登場就是 SIRS 專利文件中的圖樣以及2019  NAMM 上的故事了。

透過這兩週的多方交流以及體驗,對於 Acoustasonic 的認識逐步地與國外吉他媒體的心得對上了,他的誕生不是要取代你手上的任何一把琴,不論你是木吉他玩家還是電吉他玩家,他提供的是一種全新的吉他彈奏體驗,這包含了攜帶、練習、錄音、表演,特別是美廠多出來的那幾段音色,或許以木吉他領域來說他不到極致,但他的價格跟特色就是在那,一切都很方便、簡單、好養還很實惠;墨廠更是直接讓許多觀望著木吉他系統而不得其門而入的電吉他玩家有了更簡單的入門方式;但更重要的是對於創作者而言,這系列的琴或許能為你們這些充滿創意的人們帶來更高的創作可繪性!

我想近期應該會試著把以前搜集的資料重新組合起來看看,作為一個 Fender nerd 我很高興能這麼深度的去了解這系列的新產品,也希望能把這些所知所聞分享出來,因為這款琴的魅力所在真的值得你花時間去找尋。

 

 

 

NSamLee

SN2 共同創作人, 經歷過 《VR-Zone 中文站》編輯、《三星學園》講師等,目前專職在吉他等樂器維修,偶爾寫些器材研究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