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der 研究: Esquire 歷史年表 (~1970)
Fender Esquire 最早發表於 1950年 六月,雖然可能在更早的時候就有少量販售了。 他是 Fender 第一款實心電吉他,最先推出單一個拾音器的款式,後來才推出了雙拾音器版;其最早的樣式是黑色的松木合板琴身搭配白護板以及鋼製琴橋 Saddle。琴身形狀就是現今大眾認識的 Telecaster ,但厚度僅有 1.5吋 (正常是 1.75 吋) ,這個版本製作了幾把後就做了小改版:顏色變成了後來即為流行的 Butterscotch 淡奶油色,木頭也變成了 Ash 琴身並且搭上了黑色護板;目前已知大多數這時期的 Esquire 是沒有 Truss Rod 的,但據說有少數實驗性的安裝了 Truss Rod
當時儘管 Fender 有數百張訂單,但大約僅發貨了六十支,許多沒有 Truss Rod 的版本被退回 Fender 做琴身/琴頸的更換 (但更換下來的原件琴主可以保留),理由是多數的琴主認為琴頸未來勢必會有翹曲的問題。至於更換琴身的原因則是當時的琴身並沒有設計 Truss Rod 的空間於接合處( Neck Pocket )上,這使得要調整必須拆卸琴頸。而當時的這個活動也使得完全沒有 Truss Rod 的 Esquire 相當難找到。
原文撰於 2017年 7月二日
快速跳轉:1960年
Esquire 在 1950年十月被 Broadcaster 取代,一直到了 1951年一月被當作了單拾音器版 Broadcaster 才又復出,當時已標配了 Truss Rod 、銅製 Saddle。
以下是 Esquire 系列於 1950年代的規格進化史:
1950年春季-夏季具有以下特點:
- 先推出單拾音器版本,後才推出了雙拾音器款
- 黑色松木合板單拾音器琴身推出一小陣子後於夏季即被淡金色 Ash 琴身取代
- 早期版本為一體式楓木琴頸,並且沒有配置 Truss Rod,夏季末期的 Esquire 則已經開始配置 Truss Rod 了
- 序號位於琴橋鐵板上,官方文件登記最早的序號為 0013
- 前期沒有 Truss Rod 的版本配置鋼製 Saddle ,後來 Truss Rod 的版本配置銅 Saddle
- 後段拾音器的底部,配有鋼製拾音器鐵片,黑色膠蓋上面有兩條接線缺口
- 黑邊的細麵條 Fender Logo 同時有金色與銀色樣式
- 沒有 String Tree (琴頭上的琴弦壓力塊)
- 白色護板搭配黑色琴身、黑色纖維板搭配淡奶油琴身
- Switch 蓋為圓型的,並且有 “Pat Pend”字樣
- 背後的 Freerule 並沒有對齊
- 有一些樣本是使用楓木取代胡桃木作為琴頸後方的 Truss Rod 塞(台灣俗稱:臭鼬條)
- 琴身日期寫在琴頸接口處,並且大部分都沒有琴頸製造日期
- 半平頂的黃銅滾花旋鈕
- CRL 三段開關有兩行專利號 (2291516以及2291517)
- Stackpole 製造的可變電阻 (製造編號 304)
- “Blend” 控制的電路配置,並不具備 Tone 鈕
- 包含 Truss Rod 在內,所有螺絲都是 一字
- 使用咖啡色長條狀的 Cornell Dubilier 紙質電容,雙拾音器型號使用咖啡色管狀的紙質電容以及炭膜電阻
- Kluson Deluxe 弦鈕上打有單排垂直的 Kluson Deluxe 字樣,在側面底部有著 ‘pat. appld’ 字樣,而在本體下方有 ‘pat appld 2356766’ 字樣。
- 鎖入式的鍍鉻黃銅導線座,使用的是本體的肋條固定在琴身上,除此之外並沒有其他固定方式
- 僅有60把 pre-1951 Esquire 被製造出來
Esquire 在秋季時(十月)被 Broadcaster 取代,從九月開始就沒有製作任何 Esquire 一直到隔年一月1951 年 一月 Esquire 重新登場,大部分的規格如上,但有以下變革:
- 僅有單拾音器 (但還是曾有人看過雙拾音器的版本) <<啊不就 Broadcaster (?
- 僅有淡奶油色 Ash琴身
- 圓形的 String Tree
- 銅製 Saddle
- 拾音器底部的鐵片被更換為銅製品
- 拾音器被包裹了白色線材後浸蠟處理
- Kluson Deluxe 弦鈕沒有任何字樣
- 在1951到1954期間,在琴頸接合處常能看到 “D” 字樣的印章
1952 Esquire 變革:
- 開始使用十字螺絲 (但直到 1953以前這項變化不是全面性的)
- Kluson Deluxe 弦鈕沒有字體,但是在齒輪蓋側面多了第二個小洞
- 圓頂的黃銅滾花旋鈕
- 拾音器背後的黑色膠蓋不再有兩個走線凹槽
- 壓力式導線座取代過去的鎖入式
- 琴頸後方的核桃木 Truss Rod 塞更為橢圓形
1953 Esquire 變革:
- 第十二格的指板標記更寬,由1吋變成了 1又1/8吋
1954 年中 Esquire 變革:
- 序號移到了琴頸接合處的鐵片上
- 淡奶油色的烤漆較過去更為白
- 護板用單片式白色 ABS 取代過黑色護板,厚度 .060吋
- Saddle 改為小型平滑面的鐵製品,採用噴砂表面處理,弦距高度螺絲也改為了四十五度
- 部分產品 Switch 蓋也從圓形蓋子變成了高帽式
- 琴頸接合處的 “D” 字樣印章在 1954後就不見了
1955 年中 Esquire 變革:
- 拾音器加入不規則磁柱高度
- 有漸層色 Ash琴身版本可以選購 ,但製作數量極少
- 1955年年末,琴身序號被移到後段拾音器下方
- Fender 字體只剩下銀色黑描邊的版本
- Switch 蓋全面變成高帽式
- 護板邊緣導角修整成平滑的表面
1956 年中 Esquire 變革:
- String Tree 由圓盤狀變更為蝴蝶形
- String Tree 更為靠近上弦枕,大致上與第五弦弦鈕對齊
- Kluson Deluxe 弦鈕加入單排字樣
- 琴頸形狀變成更明確的 Soft V 造型
- 旋鈕從過去的圓頂滾花銅製改為平頭金屬製品
1957 年 Esquire 變革:
- 大部分的 ’57 Esquire 琴頸造型變成更粗的 Strong V
- 生產了一小批漸層色後正式停產這個顏色
1958 年 Esquire 變革:
- Saddle 從平滑頂變成螺紋狀
- 58年末從弦穿過琴身的方式變為琴橋本體末端穿過
- 厚片玫瑰木指板登場
- 單層白色護板厚度變成 .080吋,一些客製化顏色則是搭配一片三層賽璐璐材質薄荷綠護板
- Esquire Custom 登場,搭配得也是三層賽璐璐薄荷綠護板
- 咖啡色方塊電容變更成了白色的小雞(蠟+紙)電容
1960 年 Esquire 變革:
- 琴弦再度從琴身穿過,但琴橋仍保有裝弦的孔位
1961 年 Esquire 變革:
- 電容從紙質電容改為紅色圓盤狀的陶瓷電容
1962 年中 Esquire 變革:
- 薄型玫瑰木指板登場
1962 年末 Esquire 變革:
- 因為烤漆流程的變化與工具的改進,琴頸接合處不再沾染到色漆。
- 最後一年使用有開弦孔位置的琴橋
1963 年中 Esquire 變革:
- 琴頭商標加入 DES 164,227 以及兩個專利號 2,573,254 與 2,784,631
- 12格鑲嵌標記再次靠近
1964 秋季 Esquire 變革:
- 類珍珠材質的指版鑲嵌取代過去 ‘Clay’ 鑲嵌材質
- 拾音器底部從”黑屁股”變成”灰屁股”(gray bottom)
- Kluson Deluxe 弦鈕從單排字樣變成雙排字樣
- 護板變更為 白/黑/白 三層塑膠片
1965 年末 Esquire 變革:
- 可以選擇膠合楓木指板,若選用這個選項,琴頸背後不會有核桃木塞
1967 年中 Esquire 變革:
- 琴頭商標變更為金色的「過渡期」版本,移除了 DES 號碼,但仍有兩個專利號 2,573,254 以及 3,143,028
- 膠合楓木指板的選項正式成為常態選項
1968 年 Esquire 變革:
- F 字樣弦鈕取代 Kluson Deluxe 弦鈕
- 聚酯纖維調和烤漆取代硝化纖維漆面
- 琴身背部的 Freerule 凸出來,不再是切平的設計
- 黑色 Fender 商標取代「過渡期」商標,兩個專利號移置於 Fender 商標下方
1970 年 Esquire 停產,後直到2020年皆未在 Standard 、 Deluxe 等「現代」系列中登場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