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技研:Grassroots G-Snapper-AS
我其實忘了,也沒去查 Grassroots 何時大改版的。
我只記得這牌子在我還小時,是一個能用小錢就入主各種怪形怪配備的吉他品牌,而因為跟 ESP 綁定在了一起,所以其實當自己開始瞭解甚麼可能是好吉他但其實接觸並沒那麼廣泛前,會開始對 ESP 這個品牌感到懷疑;然而當長大後,開始接觸到的 ESP 多了,從Ltd、 Edwards、 ESP Standard (即現在的 E-II )乃至於 ESP Original ,其實早已忘記 ESP 有這麼一個主打入門市場的品牌 Grassroots。
一直到去年因為工作之便,接觸到了新的 Grassroots,甚至從頭拆了一次,很驚訝這玩意兒居然會是我記憶中的那個 Grassroots? 做工、設計不但變得非常有精神、內涵,整體也不再是過去那個讓人覺得很膩的烤漆、配置,而且因為規格並不浮誇,反而更容易感覺到這琴用心的點。而後,筆者跟朋友聊天時提到這件事,他回我:「怎麼可能,那牌子不是 ESP 拿來生產玩具用的嗎?」我想了想,似乎我曾經也是這麼想,所以震撼度才會那麼大?那好吧,於是就有了這篇,以及邀請了十餘位吉他老師、玩家實際上手以及我拆解分析後的文囉。
這次大翻身後,主力產品都是 ESP 原創的造型系列,從 Eclipse 到 Snapper 乃至於這幾年推出的 Throbber ,而本文先以最基本的 Snapper 款作為新 Grassroots 的剖析文開端囉! 從型錄可以看到分為四個款式,而中 G-Snapper 占有三種款式:帶 Maple top 的基本款、閃爍烤漆的 Sparkle 款以及 Ash 作為琴身的 G-Snapper-AS ,同時也是本文主角!
而另一個款則是風格非常現代、華麗的 G-Snapper-II ,拿掉護板並且覆上一層樹瘤楓木的 top ,看到本人實在很難想像這會是兩萬這價格帶的產品 ,不過也是因為太過華麗,我們就先不借了,這樣後面才有梗。
琴身
本次的借測的是筆者個人第一眼看到就很驚艷的 G-Snapper-AS (我80魂…),相對於其他款式是以 Alder 為琴身基底的款式, AS版顧名思義是 Ash 琴身當底的;自 Fender 宣布逐步減產 Ash 琴身款式,並且隨後在 American Professional II 等級以下不再常態擁有 Ash 琴身款式開始,許多吉他大廠其實也默默的在中低階款式上尋找替代琴身的木種(但並沒有像 Fender 那樣什麼都會宣布,像是 Pau Ferro 取代 Rosewood 那回)。
所以這回的 AS 版本除了琴身木紋線條典雅唯美外,還願意在低價款式上搭配 Ash 琴身相信也表達了 ESP 家對於 Grassroots 體系有一定的想法跟堅持,對於入門或進階玩家來說,能在這階段就體驗到電吉他歷史上最經典的琴身木頭之一(使用 Alder 或是 Ader Top 也是),這無非是一大福音,能讓這款經典木種的吉他從此走進一個個對吉他演奏熱愛的玩家心中。
在外型上, Snapper 身為日本血統的 Strat-like 吉他,第一眼就能看得出具有多種日本 Strat 的 DNA;Snapper 的設計細節在 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或許不足以稱為具代表性,但隨著時間推移, Snapper 不僅是 ESP 的熱門款式之一,同時也是日本 Strat-like 吉他的代表之一。
其中一些來自日本獨特的設計細節,在這把 Grassroots 上也不吝於表現出來:正面有著非常大角度的手肘倚靠處 ( Bevel),卻不是那種突兀明顯的切角或是用誇張大的範圍去完成,就僅僅是一個順向後用非常大的角度去成形,以至於從正面看過去,並不會覺得那邊有一個斜面,但抱在懷中去彈奏這把琴會感覺到這邊與多數傳統 Strat 吉他的不同。同時這一特色也在背後的琴身 Contour 也是如此,是一個角度非常大但範圍不大的凹面,這兩點組合起來形成了 Snapper 有一個非常不同的彈奏角度跟舒適性,特別是相對於 Fender 近年在 Elite、Ultra 上運用大範圍切角帶來的輕快、無阻力感, Snapper 給你的感覺是自然的用右手與肚子把琴夾起來的彈奏姿勢。
G-Snapper-AS 是 ash 琴身,誠如前面所說在入門琴上不常見,但對比起高階電吉他取向, Grassroots 選用的 Ash 材料為偏重的款式,相信這是對於近幾年 Ash 市場狀況有很大的關係,許多更輕更適合做為 Tonewood 使用的 Ash 轉至高階款上使用,不過空琴身 2.2 公斤這件事, Grassroots 也算是在偏重的 Ash 中找到較輕的材料了,有去過木材廠、木料行的讀者應該體驗過重的 ash 可以到多誇張。 另外提一個小故事:筆者過去有幸與木材工廠的大老闆聊過關於「為何台灣買到的 Ash 木材都特別重」的話題,大老闆表示,進口進來的梣木若太輕代表密度不夠,不能作為家具用途價格不但不好還沒人要,於是大多數都賣去製炭使用…。只能說不同領域甚至不同文化圈上,對於同樣一樣物件的想法就是完全不同呢。
琴身開槽為 H + 半游泳池設計,這種做法在日本琴上算是常見,目的是在確保琴身能通用於 HSH/SSS/HSS/HH 的狀態下保留較多的木頭(美國廠表示:?),當然也能看到這琴身並沒有製作中段拾音器腳的槽,並且留下來的那一槓也很厚,故以改裝來說,純更換、改裝護板後可以實現的應還是 HH/HSH/HSS/SSS 這幾種,無法輕易實現 HHH 或是裝配 P90 這類改裝。
Grassroots G-Snapper 即使用高標準來看,很多外在細節也是做得非常好,這點許多來筆者這試過的吉他手都一致認同,甚至不乏名師與專業吉他手感慨:「這琴如果在我們那個年代出來就好了」,而拆開後的見真章也是如此。
對於拆琴經驗者而言,從上圖多少可以看出 ESP 對於 Grassroots 有一定程度的要求:先撇除日系廠商不論在哪個產地都很愛做色漆處明顯的多餘噴塗以及塗抹(其實這對於玩家可能是一件好事),而且對常拆琴的技師相信也是見怪不怪;筆者較為驚豔的是即使用了入門琴上常見高厚度的透明漆,Grassroots 還是有在每個轉角處進行除漆處理,甚至可以看見些許刀痕,這方法能有效避免了組裝琴頸時的裂漆(此指玩家、技師的事後拆裝;因於工廠內時,烤漆硬度化程度不高,較不易發生龜裂情形),同時也展現了日本琴廠常常有許多奇怪的堅持處…。而關於刀痕沒處理到,我個人對於這價位的量產琴我是不會有批評的,畢竟有一大票同價位吉他是甚麼事都不做的,如果很在意平常看不到的刀痕,請記得 Grassroots 頭上還有很多 ESP 體系的大哥大姊可以考慮。
琴頸
其實作為入門琴,以往 Grassroots 令人感到遺憾大概還有琴頸接合的 Bolt On 規格一直都很廉價。而透過這次大更新,這部分是徹底 ESP 家族化了,也單是這一變化,就讓筆者頗有感覺, 畢竟當年一直覺得,Grassroots 明明有好幾種 ESP 風格的 Heel cut 可以選,卻直接採用普通的 Bolt On ,真的很不像是有在用心的品牌,而這次真的很認真,同時也讓 G-Snapper 的高把位手感直接往其他幾個上級品牌( Edwards、LTD )用力靠進,同時 ESP 這款 Bolt On 設計雖然看起來還是有鐵片在那,不過不論你是何種風格的樂手,相信都不會覺得這塊卡卡的,因為真的是有認真在設計。
這次 Grassroots G-Snapper 全家族都配上了時下最流行的烤楓木,除了公認的聲音表現非常有辨識度外,易於保存也是一件人們津津樂道的特色。
大改版後的 G-Snapper 在琴頸形狀部分也擺脫了過往 Grassroots 那種一個圓形與厚度貫穿全琴的尷尬設計(有玩過的應該明白我在說甚麼),這回不但手感很對,且採用了現在比較受歡迎的變體式琴頸規格的加工方法。 這種琴頸規格筆者在很早年的 Fender Richie Sambora Model 上就注意過,儘管大部分資料都顯示他為 “C”Profile ,但其實越到高把位它就越往扁的 “D” 形狀發展,而後逐漸發現其實很多所謂被稱為 “好彈” 的現代琴其實 Neck profile 很多都不會是一個形狀到底(注意,還是會因為厚度變化而有所差異,C、D差異主要在弧度半山腰的部位),我想大家不妨看看觀察看看自己手邊的琴,或許也能更進一步的理解自己的喜好。
由於琴頸規格是從從 C 到 D,故儘管 G-Snapper 的琴頸厚度變化相當的和緩,甚至在高把位時算得上偏薄(以我們拆過同時也是流行製作超薄琴頸年代的 Yamaha YG 為例,在第12格為 22mm;另一參考,公認超薄代表 Ibanez Super Wizard 為 19mm,本琴為 22.5mm),但因為不到非常薄且配合形狀的變化設計,使得高把位的彈奏上琴頸還是能提供很大程度的支撐性,同時這也是後來 C to D 琴頸默默成為顯學的主因.,不過這真的要靠著取形器才比較容易發現就是。
寬度的部分絕對是 G-Snapper 琴頸最有趣的地方。 不少來我這玩過的朋友都說這把 Radius 應該超平吧? 但其實 G-Snapper 的 Neck Radius 是很常見的 12″,經過測量跟對比,其實會發現這把琴的寬度成長幅度非常大,以第一格到第十二格來看他是從 42mm 成長到 52mm ,其中第七格為 48mm,作為對比, Fender 出品的 12″ 且公認感覺很碩的琴頸 SRV 數據為第一格 42mm 第十二格 51.8mm 而位於中間的第七格為 46.7mm;另一對照又薄又寬代表: Yamaha YG1221 第一格為 43.5mm 第十二格為 52.9mm ,第七格當時沒有想到要測頗為可惜,但透過比對不難發現這支琴頸試圖在低把位創造細手感,在高把位又試圖提供一個寬大的空間方便樂手 Solo 使用。
純論一個玩家的角度,摸到 G-Snapper 之前會預期他又細又薄,但實際上手後,會發現在低把位的部分厚度上給人一種細但仍有肉的感覺( 較 Fender SRV 薄1mm 但保留 C neck 的支撐力),而隨著往高把為彈奏會感覺到指板變得較寬但琴頸的握持感不會劇烈消失(從琴頸變壯是由弧度的肩部開始,且有較寬的指板),這時候很容易會覺得指板特別平特別好彈,但其實是整體變寬後帶來的直接感受,配上工整的 Medium Jumbo Fret 筆者不由得聯想到個人最愛的 ESP 經典型號 ESP Horizon ,這款琴也是在 12″ 的弧度下創造了非常寬裕、舒服的高把位彈奏空間。
24格帶 Tuner 琴頸目前唯一的對照組為 Yamaha YG1221 的 885 公克(Yamaha 配有大搖 Locking nut),算上金件差異一來一回,其實兩者本質重量基本上是接近的。同時這也是這系列以來第一個烤楓木、24格琴頸的資料。
金件配備
G-Snapper 與過去 Grassroots 還有一個很不同就是金件的進化,鎖定式弦鈕這種已經幾乎成為這價位的標配,但搖座卻搭配了與 Edwards 之前的 Snapper 主力款式 E-SN-125 一樣的 Wilkinson WVP2 。 同時搖座的銅腳座也沒有偷偷換掉,直接是 Wilkinson 原廠的黃銅零件裝入琴身。
而關於這款搖座就很多好討論的了,像是過去就有人好奇 Edwards Snapper 配的這款搖座(同時也是本文主角這款)能不能更換別的兩點式搖座?特別是當你去查這款 Wilkinson WVP2 時看到多數的規格都寫54mm的?
不過 Wilkinson 當年設計自家搖座時,其實多有為了 DIY 玩家方便同時讓產品有更高的容忍率,所以 Wilkinson 的兩點式搖座甚至六點式搖座多設計成了搖座本體的導引孔( Pilot Hole)是寬規格的,而其中就包含了 WVP2 在細弦側那個導引孔便是寬的設計,所以我想間距甚麼得應該要看琴本體了吧?
那麼 Grassroots 跟 Edwards 開出甚麼規格呢?
答案是 56mm。 這是筆者實際拿游標卡尺與 Fender 原裝兩點式搖座安裝成功確定的,可以直接通用市場上絕多數的兩點式小搖囉!
當然還有本系列文身兼一本維修改裝導引書,提供這個數據給眾讀者有另一個原因,那便是 WVP2 天生不是為了”搖”而存在的設計,我知道聽起來很像在懵人,但當你想要用 WVP2 做點 Dive Bomb 甚至只是想下壓做個大顫音時,就會發現這搖座的「啟動」感超級突兀,後退彈簧爪讓彈簧放鬆或許可以稍微緩解,不過搖座本身的重量與設計幾何,最終的結果那個 「啟動」感還是會非常明顯。
那麼為何 ESP 會在之前的 Edwards 與現行的 Grassroots 配備 Wilkinson WVP2 呢? 不外乎 WVP2 的強項就是在一定成本下賦予吉他有著極度扎實的琴弦底座,這種琴橋結構主旨不在於拿來搖,而是能讓琴弦扎實、堅實的去震動,而拿來搖比較像是世俗給他的定義罷了 (X); ESP 選用 Wilkinson WVP2 來搭配在新世代 Grassroots 上也應是有這層考量,畢竟對於入門玩家來說,比起搖座技巧的使用,賦予一把吉他穩定、堅毅的琴弦表現相信還是比較重要的,
仔細看了一下目前 Grassroots 的規格表,只要至少是 1Vol 1Tone 規格的雙線圈琴都配有切單( Coil Spilt)功能,而本文的 G-Snapper 就是其中典型的配置。 切單功能或許不是每個人都用得上,但對於入門玩家以及進階玩家來說,多一項可操控項目就多帶來不同的樂趣、音色,同時也是能作為優秀的學習伴侶(不論彈奏還是硬體的學習)甚至作為一個改裝平台。
目前 Grassroots Snapper 系列除了 G-Snapper-II 為 HSH 配置外,其餘皆為 HSS 配置並且配置一樣的拾音器;雖然 G-Snapper 並未特別強調拾音器的規格,不過在筆者這都是一致好評,特別在單線圈的部分 G-Snapper 的前中段得到了不少稱讚,主要方向多是表達這款單線圈有著不像這價位帶單線圈的動態表現。上了電表一看,原來 ESP 並未在這款琴上搭載多數人覺得 ESP 吉他就應該配置的大出力,反而是較低輸出的單線圈配上一個中等輸出的後段雙線圈,這也說明了為何玩過的老師們反應都是這麼一致吧。
總結
文章寫完在校稿階段時, 吉他老師 Miger 來弄琴時我給他玩了一下,他講了這麼一句話:「矇著眼給我彈這把琴,我會覺得這應該是三到五萬這個區間的琴」,於是我決定把總結打掉加入這一段。認真思考或許兩萬級別的電吉他你有很多好選擇,有的配了非常高端的拾音器、有的配了漂亮的木料,但要一位已經玩一段時間的吉他手回頭去買這價位的吉他,有一部分會在硬體規格之外,更在意琴的回饋感。這部份很抽象,但 Grassroots 這次做得很好很好,他沒有華美的規格,甚至規格表都是平淡無奇,但細細解剖、認識會發現 Grassroots 在一些關鍵的地方做的硬比同價位的琴「賣力」一些, Nut、 Frets 、 String Tree 都用了很多心思,搖座也是不含糊的用了最吃力不討好的款式(成本或是規格表爽度都沒有兼顧到),而換來的,就是咪哥的那句話。
這不是堆料去擺脫廉價感,而是扎扎實實的去做一把這個價位上優質的琴。 他可以是高階入門琴,也可以作為進階者的換口味嘗鮮品抑或作為改琴基底。 也確實,在這個價位正負一萬來看,我們還有 Ibanez 的 AZES、PRS 的 SE Silver Sky 這類各有優勢的大品牌產品,不過 G-Snapper 在其中應該會是你感受到最有趣的吉他,他沒那麼新穎,但卻很真材實料,我想這個形容是用文字、影音都無法表達的,你得親自去試試看才對!
取材協力:ESP 台灣總代理 海國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