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Ibanez EHB1005拆:淺談 Ib 家的無頭琴
無頭琴在這幾年迅速興起,剛好也是這個網站沒在好好運作的那幾年…
市場敏銳度一向不錯的 Ibanez 其實很早就有風聲也要跟進無頭琴的產品,但旋即碰上了大疫情時代,供應、生產、運輸甚至銷售端接連遭受到病毒的嚴重肆虐,使得市場上一直屬於傳說但不得見的狀態。
哪怕本文的主角 EHB1005 也是在非常早的時間點登陸台灣,但由於數量極度稀缺,不但市場上一琴難求,更遑論借來細細品味了….。對,其實如果可以,作為吉他專業戶的筆者理想還是能借到無頭電吉他的 Q 系列為主,但奈於 Q 系列更少更稀有即使代理訂單接爆但還是無法交貨…,於是只好先以樂器維修從業者的角度以 EHB1005 先帶來這篇文章了!
首先來看 EHB1005 的基本規格:琴身是美產的 Basswood ,外表看似與大部分無頭琴類似,但在琴身的設計上採用了 Ibanez 獨道見解的傾斜式設計,以吉他玩家的角度來說可以想像成低音弦側的琴身是 Ibanez S系列的琴身概念,而電路控制那側則還是保留 RG 的厚度,這設計電吉他的 Q 系列也是如此,不過 Bass 的 EHB 還多搭配圓背以及半空心的設計,使得整把琴坐著彈、站著彈都相當易於掌握並且仍在沒有琴頭的狀況下保持著一定程度的平衡性。
多片式琴頸在 Ibanez 身上並不罕見,EHB1005 作為相對較平價的款式,仍擁有著烤楓木夾兩片胡桃木的設計,強度絕對是多數 Bass玩家相當喜文樂見的,若再往上還有高達9片夾層設計的高階款…。目前 Q 系列則是以兩片烤楓木夾一塊常被稱為非洲玫瑰木的 Bubinga ; EHB 還有著兩條石墨棒用以強化琴頸強度,相信 Ibanez Bass 的琴頸耐用度應該也是有口皆碑的。另外不論是 EHB 跟 Q 系列,夜光側點都是標配。這幾乎成為新世代 Ibanez 的基本配備了!以筆者身邊實戰者回饋來說,雖然不到亮,但續航力相當足夠舞台使用!
電路控制的部分, Ibanez 使用了自家相當成熟的一套方案: Vari-Mid,藉由一塊主要的電路板實現分頻與開關。 以上圖為例,左側兩顆銀色鋁軸的鈕個別為音量與拾音器調和(或… Bass 玩家可能會稱為平衡器),下方黑色鈕則為 EQ 開關;另外兩顆金色銅軸鈕都是 +5~0~-5的刻度設計,上方那顆的上層作用稍微複雜一些,在 EQ 關閉的狀態他可以作為 Tone 鈕使用,若在主動狀態則為高頻的 Boost 與 Cut;下層的鈕則為 Bass 的 Boost 與 Cut 。右側那顆下層為中頻的頻率範圍,而上層則是 Boost 與 Cut 。
這套方案相當的成熟,也應用在 Ibanez 多款 Bass 上,對於入門者來說可以透過這套系統學習主動 Bass 在電路設計上的魅力,對於進階者、專業戶而言即使只是將就也不會顯得蒼白力,未來要升級也相當容易找到對應品!
既然是無頭琴,他的琴弦鎖定方案必然是大家關心的對象。不得不說 Ibanez 不虧是個曾經師於 FR 後自我生長出一套大搖生態的人,仔細研究,會發現不論 Bass 或是電吉他,他們都選擇了一個非常簡易的結構,並沒有一些無頭品牌原生上較為複雜的螺絲固定與鎖弦機構,你可以想像成就是一個背鎖式 ( Bass ) 或正鎖式 (電吉他) 的鎖定弦鈕,只是沒有手指轉盤,而是改成使用六角板手去完成這個動作。
EHB 這套鎖弦機構筆者深度把玩甚至拆解了一下,可以了解他除了非常簡單易於緊急維修外,其咬弦的概念與日系大廠 Gotoh 的背鎖式是相同概念,也就是使用一個機米螺絲去頂一塊小光滑頂桿去實現咬緊,這個方案最大的缺點莫過於不熟悉的人會覺得他咬不緊,常常掌握不到力道,但伴隨而來的優點就是不易因為手指太大力而把弦咬斷。不過 EHB 由於是使用六角工具的方案,若使用者在使用力矩相對較大的工具時仍需要注意過緊的力道還是有可能會突破的….。
調音 aka 琴橋的部分即是 EHB 與 Q 系列最大的區別了。其實不免說對比於市場上的產品, Ibanez 對於 EHB 的琴橋方案是相對用心非常多的。而 Q 系列即使目前還沒拆測過,看規格表似乎也沒有 EHB 身上這套 MR5HS 系統來的強,不過筆者根據之前上手 Q 系列換弦經驗,我們後面可以稍微好好聊聊。
這套命名為 MR5HS 的琴橋系統,其實筆者一直以為是因為五弦才有個五,結果似乎不論四弦還是六弦都是這個名稱,那似乎間接說明這東西”單個便成一個系統”的概念,未來維修不需要購買集成式的維修包。
初次碰到 Ibanez 無頭琴就是 EHB,當時是一款 Proto ,當時因需更換新款的夾弦方案而有幸體驗到這套系統的舒適度。作為一名彈奏者,你在調音時能感受到微妙的阻尼,按照官方說法是因為有一個鐵夫龍片,在調音的過程中除了從本來的左手調音變成右手外,就彷彿過去齒輪結構的 Tuner 在運作一般。
是的, Ibanez 並沒有用複雜的機構去搭建這套系統,那怕最後上市的夾弦方案都是極度簡單的設計;就是一個螺絲牽引著夾弦塊的設計,你不用煩惱彈簧疲乏、螺絲鏽蝕甚至是換弦速度的問題(相信我,琴頭那邊會花你比較多時間),這個設計也在 Q 系列上有著同樣的感受,非常的直接而且提供相當誇張大的調音空間,不用煩惱突然調到底了到底要去找技師處理還是自己硬來的問題….。
EHB 這套 MR5HS 除了機構極為簡單外,另外仍實現了 Saddle 距離調整的功能。雖然電吉他上並不是很必要,但其實看著一個這麼簡單的方案以及筆者後來的實務調整體驗,難免會希望這套設計可以直接出現在 Q 系列身上….? 或許能為許多吉他玩家帶來更多可能? 另外作為維修指引,拆卸 MS5HS時,請務必注意固定本體的三根螺絲共有兩種規格,請不要混搭到!
Ibanez 對 EHB 的偏心也可以從 Jack (導線座) 看的出來,上一次大廠對電吉他使用 Neutrik 鎖定式 Jack 方案的廠牌….應該還是灰暗期的 Gibson 了,當時消費者不買帳的不是這個 Jack 而是….。給筆者私心說,如果 Q 系列能搭上這款 Jack 啟不美哉?是有點想不透為何 Bass 款式有此搭配而電吉他款式則沒有?可能是因為目前電吉他系列皆為被動式架構?
講到被動式架構,就要提到 EHB 跟 Q 系列另一個在未來維修上的區別, Q 系列目前前(中)段都是直接走通過後段的開槽方式,屬於傳統的解決方案,然而 EHB 的前段則是走電池槽的方案,這個會使得 EHB 在改裝拾音器時多上幾道工序,也因為涉及到供電、PCB板的問題,EHB 並不建議無經驗玩家自己試著改裝拾音器。
不過以目前市場上的規格來說, EHB 系列搭載的拾音器都是名廠的熱門機種,若不是有一定偏愛或是欲求不滿不然相信以這價位帶主要客群來說,一定是非常超值不需要額外煩惱升級的事情了。對於電吉他玩家來說呢?目前也只能期待疫情過去, Ibanez 針對 Q 系列作更多進一步的規格探討囉。
最後 EHB 與 Q 系列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區別!這也是筆者在拍攝這把 EHB 時沒想到的狀況…他居然搭載了 Schaller S-Lock 安全背帶扣!?這小小的打破了筆者的認識,因為我其實多停留在 Ibanez 都搭配自家那個大圓盤設計的背帶扣….。而事後查了一下 Q 系列,果然如此? 而且用上了三背帶扣這個會被一部份群體笑話一部份群體愛戴的設計,也沒有不好對於末端消費者來說這樣提供了非常方便且準確的選項,一如 Tom Anderson 也提供三背帶扣的設計那樣,其實是一個使用者友善但不是當事人較難理解好處的方案。
這次拆測 EHB1005 可能成為網站決心要復活以來第一個奇妙的吉他文章,我本來以為可以是吉他可能是 Fender,結果來了一個疫情前就與我產生一定淵源的 EHB 系列。 而在疫情中誕生的 Q ,很明顯的能感受到材料供應以及產能的無奈,不過至少在筆者與 Q 系列相處的經驗上,我得以驗證了與 EHB 相當的感受:「 Ibanez 一如往常的用最簡單的方式去解決最複雜的硬體機能….,雖然大概過個十年他們會把這個東西昇華到複雜到不行。」
我可以說,未來 EHB 掉零件缺東西的可能性很低,即使發生了也很容易在螺絲行找到替代品,配上不鏽鋼 Fret 還有 Ibanez 家穩定出名的琴頸,其實不論是 Q 或是 EHB 都是初學至中階玩家非常值得來一把的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