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anez QX52 用力玩:Ibanez 的探索過程與追逐
上次開過 EHB 後,我們終於碰到機會得到一把熱騰騰到港的 QX52!
就一如許多 Ibanez 瘋粉了解的那樣, Ibanez 其實每個系列的名稱都有完整的命名,除了最著名的 RG 有著較多解釋版本(Roadstar Guitar / Rockey George…等等)並沒確定外,像是 S 系列指 Saber 、BTB 指 Boutique Bass,Q 這系列指的是 Quest !
就像 S 的 Saber 指的是尺寸適合騎兵整體配重紮實幹練的軍刀, Quest 本身這個辭意更指著追逐一種答案、真相或者說就是尋求一個最佳的解。 Ibanez 沒有丟出 Answer 這類彷彿已經「回答」的答案,而是還在追求。或許我們可以認為, Ibanez 對於無頭琴是否是吉他手的最佳解也還在探索,所以作為第一世代的無頭琴 Q 系列 Ibanez 並沒有輕易當作答案,而是還在探索著…
EHB 那篇提到的,初嘗到 Ibanez 的無頭琴方案時我就有點佩服,這個佩服的點更多源自於我是一個吉他維修工作者,對於某無頭大廠的宿疾也算是接觸了不少,也不意外的讓很多配件廠出了相應的改裝套件來杜絕這個有相當概率發生的宿疾;然而 Ibanez 卻用了幾個簡單的金屬件與螺絲,巧妙的避開了可能產生的問題,這也使得 Q 系列登場的第一分鐘我就豪不猶豫的開始尋求台灣總代理海國樂器,我太想知道這個因為武漢肺炎而延後一年登場的 Q 可以帶來甚麼驚喜!
在開始介紹本體以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 Q 系列的編成:目前 Q 系列都是 Standard 等級,也就是印尼廠的標準規格,相應起龐大且完善的 RG 家族來說就是非日產系的中堅等級。打開官網你會看到他們被分為 Q 跟 QX ,其實主要差異就在 Slanted Fret 的設定。 以兩個極端 QX52跟Q54來說: QX52 配有 Slanted Fret 與雙雙配置,而 Q54則是沒有 Slanted Fret 並且配備了單單雙(共四個線圈)。不意外的話 5 為等級標記,例如 RG550、S570 這些代表每一個系列的長青等級,並基於許多因素,筆者商借的目標直接定為 QX52,這也是我最推薦大部分玩家的選擇!
第一次摸到 QX 52 時會被他整個重量與微妙的配重驚艷住,由於 Q 系列目前為單一等級,故琴身皆為俗稱東方桃花心木 ( Eastern Mahogany )的 Nyatoh 木,相對於另一個 Mahogany 替代種 Okoume , Nyatoh 有著相同等級下重量更輕、成本更低廉的優勢,同時易於加工、密度高穩定性優良也相信會是 Ibanez Standard 等級開始大量採用的原因。
但若僅有重量還不足以感受到 Q 系列的微妙之處,事實上 Ibanez 對於 EHB 以及 Q 的造型、配重上下了十成的功夫;不單是一邊(靠手側)採用 S 的輕薄、一邊(電路側)採用 RG 的厚實,在 Q 系列上更能明顯感受到在彈奏時,重量會明確的集中在導線孔那一端點上,這不但讓坐著時能得到一把安穩的無頭吉他帶來的彈奏感,在站立時也不需要彈奏者刻意去提高琴頸就能達到一定程度的高度,進而降低左手的負擔。
而講到左手的負擔,則不得不提到 QX 家系中獨特的 Slanted Fret ,這個乍似 Fanned Fret 的設計,其實本身即是為了讓彈奏者以一個舒服的角度去彈奏每一個格子,並不需要刻意扭曲手腕而是以一個放鬆的姿態去按壓每一個格子;再輔以 Jescar 出品的 Jumbo 尺寸的 EVO Fret,對於大部分傳統派玩家來說,這其實是一把非常好上手又不需要特別適應的設計,不過筆者身邊有一些重度 Fanned Fret 玩家倒是不太能接受這種手感就是。
目前 Q 家族的琴頸都是以烤鳥眼楓木為主並搭配一塊 Budinga 做成三片式 Neck (QX527 因七弦因素,為五片式),當然以 Ibanez 近期的編成與需求, Q 這種現代風格的琴夜光側音點自然不會因為是較低的等級而落下,不過以現階段的 QX52 帶給我的感想是這種搭配組合其實已經符合多數玩家的需求了,相信在未來更多會著墨在材質上吧? 另外 20″ 弧度的指版搭上 Jumbo Fret ,不論是不是有特定偏好,在第一時間摸到這把琴,都會認同 QX 是一把非常好上手的琴!
Ibanez 對於 Q Standard 系列的硬件設定是以相當簡單、易維修的設計,特別是 Mono-Tune 琴橋的出現,以筆者私人的觀點來說就好像 Ibanez 最早的大搖設計一般,相信 Ibanez 在不久的將來會發展出一套自己獨有的生態系,那怕像是 EHB 那種能個別調整弦間距甚至大搖功能也可能只是指日可待。
Mono-Tune 琴橋一如 EHB 系列那組帶來的美好,不論換弦或是調音,哪怕是樂手想要自己 DIY 調整一些細節,都可以用非常簡單的工具解決。而對於專業吉他技師而言,這組的維修難度以及備品取得也可以說是非常容易的!
目前全系列所搭配的拾音器因為僅有一個等級,故不論單單雙或是雙雙配置拾音器皆為通用的型號,分別為單線圈的 R1 以及雙線圈的 Q58 ,七弦則多一個後綴 “-7” 表明差異。
其實看到 R1 這個名稱時,筆者想到的是以前 IBZ/DiMarzio 合作的那組配套,其中的單線圈就名為 R1 ,不過實際看過、用過本人後明顯感覺到風格上的差異,特別在音量平衡這點上 Q 系列這套拾音器相當的好調整; 名為 Q58 的雙線圈則是泛用度非常廣的設計,聲音架構在經典的 PAF 下,但又更偏向解析度的設計,若不是特別追求一個風格,這組拾音器其實很意外的成為這次借測時最大的亮點 ,加上不錯的外觀設計,玩家其實可以先不用太煩惱著改裝的事情。
當然,筆者寫這種文自然還是會帶入維修、改裝的角度! 同時這也是 Quest 這系列目前覺得比較繁瑣的部分。
透過規格表,相信眼尖的玩家已經發現他的電路系統其實是沿用 AZ 家族的設計,而材料當然也是百分之百相同,這套系統對於吉他電路不是特別熟悉的 DIY 玩家會是一個挑戰;另外由於不論 R1 或是 Q58 都是採用快拆配線, Ibanez 在拾音器背後都有相當清楚的方向與線圈標記,不過因為採用快拆線並且沒有特定標示,若要安裝這組拾音器到別把琴上,電錶與拾音器接法的概念都務必備齊!
往電路更深的部份說,對於不升級不爽的玩家筆者會建議可以先從可變電阻改裝下手, Ibanez 相較於最早一批 Dyna 電路,新版本都不會把可變電阻搞的太難以施工(擴孔除外),更換成 CTS、 Bourns 等可變電阻品牌相當容易,也算是給未來的維修鋪下後路;簡單的來說, Quest 目前為止推出的型號不論維修、改裝的難度都會是過往 Dyna 電路最低。
Ibanez Q 系列目前都附贈一個稍有厚度的袋子,對於目前無頭琴琴袋難尋的狀況下,這是個莫大的貼心,可能會有人希望未來高階能附贈上一個 Case ,不過以目前市場來說,附贈一個好用的琴袋則更能彰顯無頭琴的絕對優勢。另外,音量鈕與 Switch 的蓋子都是很新穎的設計,特別是 Switch 的蓋子,融合了傳統60年代 Tele 的風格,但又不會顯得過於龐大;也確實,如果今天只是配一個 Strat 造型的蓋子,其實細節美感上真的是有差異….,這點也足見 Ibanez 對於 Q 系列的用心。
從第一次拿到 EHB 到第一次拿到 Q ,兩次的驚喜其實大不一樣: EHB 會讚嘆 Ibanez 居然用了這麼簡單的方案解決了無頭 Bass 、Q 則是 Ibanez 居然是認真的從無生有去弄出一把無頭吉他。 Mono-Tune 整體結構與 EHB 的 MR5H5 整體來說架構一樣,不過在細節上又不大一樣:明顯的 EHB 在調音螺絲方面思考的是省力,而 Q 則是設計得更為精密; EHB 具備上下左右調整功能,而 Q 針對吉他手僅有上下的能力。
Ibanez Q 系列的到來不會感到意外,都知道無頭琴逐漸在市場受熱絡起來,而 Ibanez 作為市場敏感度最好的幾個品牌,自然不會錯過無頭琴的可能。但沒有人想過 Ibanez 會首發就是一個經濟實惠的等級,是一個適合拿來改裝打造個人化風格的產品,也是一個現階段其實就足夠多數吉他手練習、表演使用,並且不會因為是基礎的 Standard 級而流漏出廉價感或是妥協,反而透過這個產品讓人更加期待後續 Ibanez 能為 Q 注入甚麼樣的血液!
特別感謝 Ibanez 台灣總代理 海國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