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研究:Stephen’s Extended Cutaway 官網介紹翻譯
以下內容翻譯自已經非常非常久沒有更新的 SSI 官網,或者說我覺得這輩子都不會更新了。
這是為了後面將要介紹的一款琴做的鋪墊,本來想要閃電介紹這把琴,但發現不先做這個的話,整篇文章長度會非常誇張而且會難以閱讀,雖然會降低驚喜度(因為我相信你們看完這篇就知道是甚麼吉他了…畢竟台灣流通的大概只有他),但我想這是必要之惡。
以下內容皆為官網直接翻譯,而且時空背景約莫在1990年代那範圍,許多概念跟想法或許一些新時代玩家已經不那麼認同,但每每拿起「那把吉他」,我還是會不斷地端詳著這個設計的強大,從而從專利文件中看到一些不可思議的巧思。
技術細節
EC (Extended Cutaway)是一種能將吉他頸部以全新的方式連接到樂器本體上的設計,從而大幅減少琴頸後方 Heel (有部分翻譯為琴踵,不過為免除誤會下皆以 Heel 稱之) 跟與演奏者手部之間的干擾。 EC 設計的主要目標是將琴頸的 Heel 與樂器連結的背部部分移除,從而使吉他手能夠保持正確的手部位置,並且將拇指安放在琴頸後面;而次要目標則是透過這種前所未有的設計帶來便利性的同時,加強穩定性並且提升音色。
EC 的設計設計方式是將固定結合處設定於頸根部的低音側向外延伸處,而非如傳統設計於琴頸正下方的設計。這個位置可以讓具有切角處理(Cutaway) 的吉他,在琴頸末端底部形成一個“口袋”,讓吉他手在按弦時使用掌心和拇指支撐,因此如其名“延長切角”(Extended Cutaway)。
Extended Cutaway Patents
延長切角琴的好處
延長缺角設計的第一樣好處是作為一名演奏者,你可以更自由、更有效地運用指板,特別是最末端三分之一處,你的手能夠在指板的任何地方保持正確的姿勢。即使你是第一次拿起 EC 琴頸的吉他,但一旦你開始彈奏起這把吉他的高音時,你會驚奇的發現,你已經習慣了並且改變你手的位置。而接下來幾周你會不斷地從這 EC 琴頸上找到全新的自由感受。
第二項好處,傳統的螺栓固定( Bolt-on)實心吉他在八度音的位置附近就開始限制了彈奏能力。相信許多在樂團中與其他樂器(如鍵盤和管樂器)一起演奏的吉他手,會發現吉他的音域其實很低(事實上,它的聲音比寫的地方低一個八度),並應該都會發現自己大部分彈奏的位置都在指板的前段。而 EC 琴頸的設計則能讓吉他手更充分地使用指板使你更有音樂感,而不必考慮 「我可以在這位置彈出來嗎?」這種問題。
當然,除了你可以更容易地彈奏吉他外,許多吉他手也都注意到了,搭載 EC 琴頸的吉他音色都更溫暖。而無論你是否常在八度以上演奏,任何人都會為自己的吉他有更好的音色以及穩定度感到高興的。
延長切角的結構
延長切角結構可以在任何一種木吉他或電吉他上使用,而且能套用所有標準的琴頸琴身結合形式;螺栓、膠合連、貫穿式琴身抑或是西班牙式。而目前最廣泛使用的形式在是實心電吉他上使用螺栓連線的延長切腳形式。
在傳統的琴頸與 Heel 的結構中,琴頸整體的結構是一條線延伸到琴頸位置以下,這種定位雖然從工程角度看很簡單,但也很明顯是將 Neck Joint 的結構部分放在了演奏者的位置上;另外傳統的結構還具有這樣的特性:在一個方向中琴頸有著非常高的強度(垂直),但在另一個方向中(側向)這種強度卻非常低,這將對音色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EC 的 Neck Join 將 整個結構移到了琴頸的一側,不但消除了對手部的阻礙。同時這種結構上的重新調整也改變了 Neck Joint 的強度,從而提高了音色。
EC 的另一個好處是提高了結構的穩定性。在傳統吉他上,指板是有一部分位於琴身之上的,然而隨著琴齡的增加,指板的變形問題很常發生,這是因為 Truss Rod 的設計和它的動作不能在指板的整個長度上永遠保持筆直,特別是指板其實有一部分延伸到琴頸之外時。而在EC設計中,整個指板是被琴頸和 Truss Rod支撐著,這樣就能夠長期保持筆直。
螺栓連結的 EC 型琴頸的根部呈弧形或圓形,有一個榫或突起塊,從琴頸的低音一側向外延伸,從吉他的正面看有點像鯊魚鰭,這個凸出的部分,與琴體上的口袋 (Neck Pocet )相匹配,最後琴頸和琴身將使用半月形的琴頸鐵片和五個琴頸螺栓固定在一起。為了增加表面積以及槓桿作用,刻意使用五個頸部螺栓以及將連接處使用半月形設計,這將使連結的力道非常的穩固。另外,琴頸末端設計成圓形的一部分,並且其圓心位於琴頸的高音邊緣之外,這是當琴頸與吉他琴身對接時,琴弦張力的作用是將 Heel 旋轉到一個鎖定的位置,並防止接合處出現任何不穩定或多餘的動作。EC 琴頸的五螺栓設計是非常穩定的,不會像從前的設計從一側滑移到另一側,老式的四個螺栓設計常見問題,正因為如此, EC 琴頸的能量從琴頸傳回琴身的情況得到了改善,吉他的音色也明顯得到了升溫。
傳統的四螺栓設計在一個方向上是非常僵硬的(從前到后),而在側面到側面的方向上則是非常鬆散的。當吉他弦被撥動時,弦產生的能量是徑向的,而在四螺栓設計下,弦傳遞到琴頸的能量只有部分從琴頸傳遞到琴身,這取決於能量的方向。
EC 琴頸設計由於前後在這部分有著較低的硬度,而在側向運動方面的硬度則相當高,這種更平衡的結構能將更多的能量傳遞到了吉他主體,從而明顯改善了音色。
延長切角的發展
EC 設計的開發始於 80年代初。Stephen Davies 是一位擁有音樂學位的製琴師和吉他手,同時具備古典吉他以及爵士及他的彈奏背景。一天晚上,當他與一個爵士樂隊在藍調酒吧演奏時,他決定將 Theloneous Monk 的一首歌的橋段調高一個八度表演時,他搞砸了整個段落。當晚,在被其他樂隊成員嘲笑後,他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會這樣?」 經過多年的古典吉他訓練,他想到了一個明顯的問題,那就是他彈奏的手的位置不正確,因為拇指被他的吉他 Heel 卡在了位置上。意識到問題後,最明顯的解決方案是去除吉他的 Heel,戴維斯開始著手進行結構設計,在不影響樂器完整性的情況下去實現這一目標。在幾年內,最初的原型是在原聲鋼弦吉他上製造的,得到了演奏者的熱烈響應,一些演奏家特別喜歡這種設計,許多早期原型琴被賣給了Pat Metheny , Kenny Burrell , Kevin Eubanks 等演奏名家,而進一步的設計和原型也逐步被製造出來,並使 EC 通於於電吉他和原聲吉他,而後更開發出通用任何流行規格的結構模型。直至八十年代末,專利和商標在全世界範圍內被授予,從那時起,使用延長切角設計的樂器開始大量被製造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