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der 研究: Telecaster 歷史年表 (~1969)

 

Esquire 在1950年 六月發表,一直生產至同年十月,隨即被第一版的 Telecaster : Broadcaster 取代,但說是徹底取代倒也不是:更像是一系列的改良,特別是全部的 Broadcaster 都正式搭配了 Truss Rod 的設計,且 1951 年一月 Esquire 又再次登場,自此他們倆較大的差異在於僅有一顆拾音器 ( Esquire ,但仍有被發現雙拾音器配置的存在) 與兩顆拾音器 (Broadcaster / Nocaster /Telecaster)。

但 Broadcaster 這個名稱並沒有使用多久,早在 1937 年 Gretsch 就註冊了 ” Broadkaster “作為一個爵士鼓的系列名稱。在 1951 年一月二十日發布的樂器市場交易文件( Music Trade Paper )上, G社發現 Broadcaster 的名稱被 Fender 使用後隨即要求 Fender 更改名稱。在短短兩天之後 Fender 拿下了 Broadcaster 的字樣,成為琴頭僅有 Fender 商標的款式 ,這款是僅僅出現在 1951 年一月 到 1951 年夏季的期間,該年夏季, Fender 正式採用 Telecaster 作為這款式的正式使用名稱,而這短短半年誕生的款式也被人們暱稱為 NoCaster 被記載於 Fender 的歷史上。

原文撰於 2017年7月二日

由於 Telecaster 這個型號至今仍在不斷的繁衍著,所以我大致將以傳統經典的系列為主,未來一些新世代設計希望可以開專文甚至能找到本琴來做評測處理。(歡迎大家提供XD)

其實寫到這我也有點混亂,手上文件資料非常龐大,但希望能簡單的讓大家能看懂 Telecaster 家系又特別難:

Telecaster :本文主角
Telecaster Custom :這裡指的是 ’59年開始,三色漸層並有兩層包邊的那款
Telecaster Thinline ’69:半空心,搭配正常 Telecaster 單線圈拾音器
Telecaster Thinline ’72:半空心,搭配特製 Wildrange 雙線圈拾音器
Telecaster Deluxe ’72:搭配兩顆 Wildrange 雙線圈拾音器
Telecaster Custom ’72:前段搭配 Wildrange 雙線圈拾音器

這樣寫又顯得特別打馬虎眼,所以可能只得慢慢開專文處理,而本文以 Telecaster 在1970年代以前的變革為介紹主軸囉!

快速跳轉:1960


1950 Broadcaster
1950 Broadcaster 特點:

  • Ash 琴身,厚度增加到 1.75吋,顏色統一都是 Butterscotch 淡金色烤漆
  • 一片式楓木琴頸,並且全都有搭載 Truss Rod,有部分位於上弦枕下方的的 Truss Rod 塞會用楓木取代核桃木
  • 琴頭的 Truss Rod 塞較為圓潤
  • 琴頸尺寸都以大圓D型為主,指板的弧度皆為 7.25″並且搭配小尺寸琴衍,有部分文件確認有存在弧度為 9″ 的 Broadcaster
  • 圓盤型 String Tree ,但在第一個月生產的版本並沒有搭配
  • 銀色黑邊的細麵條字體 Fender 商標
  • 全平面拾音器磁柱,在黑色拾音器底殼下方開有兩條線槽
  • 後段拾音器都配有一塊金屬鐵板(有部分使用銅質)
  • 拾音器都用白色線材纏繞後浸蠟
  • 半圓形銅製滾花旋鈕
  • 上段拾音器都有鍍鉻拾音器蓋
  • 黑色纖維材質並且有上透明漆面的護板,有被證實存在白色護板的版本
  • 在琴橋鐵板上有四位數的序號,第一個號碼都是 0 (因為數量不多XD)
  • 圓頭 Switch 蓋
  • Switch 使用 CRL 1452 上面有兩個專利號 2291516、 2291517
  • Stackpole 可變電阻,上面有製造編號304
  • Blend 的電路設計,沒有 Tone 鈕
  • 使用三個鐵製 Saddle 直到 1950 年十一月,之後由銅質取代
  • 琴身製造日期在琴頸接合處裡
  • 包含 Truss Rod 在內,所有螺絲都是一字
  • 許多 Broadcaster 並沒有前段拾音器槽與電路槽之間的斜角線路槽,這個槽能讓前段拾音器更簡單地進入電路槽裡面。在這些沒有開斜角線路槽的版本中,他都是由琴頸接合處這通過前段拾音
  • 器垂直開一條線通往後段拾音器。
  • 大多數的 Broadcaster 的電路槽側都有”接地洞”,按合理狀況他應該是連接琴橋接地使用,但是琴上並未配有琴橋接地 (其實也並不需要,因為後段拾音器固定螺絲就在琴橋鐵片上,而後段拾音
  • 器下方配置的鐵板除了與螺絲接觸外,本身也有接地使用) 有另一說這是在挖導線座孔時造成的「釘孔」,這在60與70年代的 Telecaster 上很容易發現。在Nocaster時期已經不存有這個洞。
  • 使用咖啡色方塊狀 Cornell Dubilier 紙質電容與咖啡色管狀紙質電容
  • Kluson Deluxe 弦鈕打印有一行 “Kluson Deluxe”字樣,齒輪蓋側面下方則有 “pat. pend” 字樣
  • 鎖入式的鍍鉻黃銅導線座,使用的是本體的肋條固定在琴身上,除此之外並沒有其他固定方式
  • 大約僅有 200 把 Broadcaster ,之後就變成了 NoCaster

1951年 2月 NoCaster :

  • Fender 將 Broadcaster 字樣切割掉,自此這批次被稱做 NoCaster ,通常 Fender 字體是銀色的,但有出現過金色的,研判是誤切到 Esquire 的貼紙
    位於上段拾音器下方的斜角線路槽已經全面出現,但還是有些 NoCasters 並沒有,應與琴身製造批次有關。
  • Kluson Deluxe 弦鈕沒有 “Kluson Deluxe” 以及 “pat. appl” 字樣
  • 後段拾音器下方金屬片皆為銅製
  • 有的琴在琴頸接合處有 “D” 字樣印記,可能是琴身,可能是琴頸也可能兩者皆有,這印記直到1954年才消失
  • 據了解,在1951年間,Fender 共生產了 1100 把吉他,確定有275把 Esquire、100 把 Broadcaster 、475 把 Nocaster 以及 250 把 Telecaster

1951 年 9月 Nocaster / Telecaster :

  • 將 NoCaster 的貼紙使用完畢後,1951 年 九月 Fender 正式開始啟用印有 Telecaster 字樣的商標,Fender 字體仍是銀色黑邊
  • 在 1951 年春天開始 (Nocaster) Fender Logo 是與琴頭邊緣平行,而非有一個角度,在1951年末才恢復正常
  • Kluson Deluxe 弦鈕沒有 “Kluson Deluxe” 以及 “pat. appl” 字樣
  • Truss Rod 調整螺絲更改

1952 Telecaster :

  • 後段拾音器移除了兩個線溝
  • 將一字螺絲改為十字螺絲,但在1953年以前並非全部都裝配
  • 圓頂滾花銅製旋鈕
  • 1952年末,壓力式導線座替代原本的鎖入式
  • 琴頸後方的核桃木 Truss Rod 塞更為橢圓形
  • 1952年末,線路配置更改,從原本的 Blend 功能改換成目前大家熟知的 Tone 鈕

1953 Telecaster :

  • 第十二格的指板標記更寬,由1吋變成了 1又1/8吋
  • 更新版的線路配置,三段開關在前段時是前段拾音器搭配 woof tone 電容,也就是聲音悶且渾厚,無法使用Tone鈕控制,而中段則是前段拾音器可以透過 Tone 鈕控制,後段則是後段拾音器不過任何 Tone 電容的設計。 這個線路採用 .05 mfd作為標準 tone鈕電容, .1mfd 則是在音量鈕與三段開關之間

1954 年中 Telecaster :

  • 序號移到了琴頸接合處的鐵片上
  • 淡金色的烤漆較過去更為白
  • 護板用單片式白色 ABS 取代過黑色護板,厚度 .060吋
  • Saddle 改為小型平滑面的鐵製品,採用噴砂表面處理,弦距高度螺絲也改為了四十五度
  • Switch 蓋也從圓形蓋子變成了高帽式
  • 琴頸接合處的 “D” 字樣印章在 1954後就不見了
  • Tweed 配色琴盒出現
轉變期的 ’54 Telecaster :可以看見序號的位置在琴橋鐵板上而不在琴頸鎖片上。但還是配有白色的護板、鐵製 Saddle 以及更淡的淡金色烤漆

1955 年中 Telecaster :

  • 不規則磁柱高度
  • 漸層色 Ash 琴身可以購買,但僅有少數被製作出來
  • 1955年年末,琴身序號被移到後段拾音器下方
  • 琴身序號從琴頸鎖片移動到了後段拾音器下方
  • Switch 蓋全面變成高帽式
  • 護板內側終於有了平滑的表面
  • 製作了小批量的漸層色版本,隨即停產

1956 年中 Telecaster :

  • String Tree 由圓盤狀變更為蝴蝶形
  • String Tree 更為靠近上弦枕,大致上與第五弦弦鈕對齊
  • Kluson Deluxe 弦鈕恢復單排字樣
  • 琴頸造型變成更大的 Soft V 造型
  • 旋鈕從過去的圓頂滾花銅製改為平頭金屬製品

1957 Telecaster :

  • 大部分的 ’57 Esquire 琴頸造型變成更粗的 Strong V
  • 生產了一小批漸層色後隨即停產

1958 Telecaster :

  • Saddle 從平滑頂變成螺紋狀
  • 58年末從弦穿過琴身的方式變為琴橋本體穿越,這造就了某些 Telecaster 粉絲熱愛的音色
  • 琴頸變成了更細的D型
Fender Sheryl Crow 1959 Telecaster Custom

1959 年中 Telecaster :

  • 厚片玫瑰木指板登場
  • 琴頸變成了極細的D型 (台灣大多稱 C 型),在這次更新之後,琴頸最細的時期大概就在這了
  • 單層白色護板厚度變成 .080吋,客製化顏色版本以及 Telecaster Custom 則是搭配一片三層賽璐璐材質薄荷綠護板
  • 護板的螺絲孔數量變成八個
  • “Custom Telecaster” 發表,標準搭配琴身包邊、漸層色以及三層式護板,最早生產的批次琴頭的字體還跟一般的 Telecaster 一樣 ,之後由金色黑邊細麵條 Fender 字體以及 “Custom Telecaster” 的貼紙取代,很重要的一點是,型號雖然叫做 Telecaster Custom ,但這Logo的寫法確實是 Custom Telecaster,並且也較正常的 Telecaster 字體略粗
Telecaster Custom 字體變化


1960 Telecaster :

  • 琴弦再度從琴身穿過,但琴橋仍保有裝弦的孔位 (在1959年末改版)
  • 淡金色烤漆更為濃烈,會遮蓋大部分的木紋

1961 Telecaster :

  • 1961 年的 Neck 較前幾年更肥厚一點,但仍然不到58年以及更以前的版本那樣粗
  • 陶磁電容登場
  • 1961年末,琴頭商標上多了兩個專利號 2,573,254 與 2,784,631 以及一組 DES 號碼 164,227

1962 年中 Telecaster :

  • 薄型玫瑰木指板取代過去厚片板
  • 琴頸固定螺絲變成全螺牙

1962 年末 Telecaster :

  • 因為烤漆流程的變化與工具的改進,琴頸接合處不再有色漆。
  • 最後一年使用有開弦孔位置的琴橋

1963 Telecaster :

  • 提供桃花心木搭配透明紅的選項,但產量非常的低,這個選項僅到1964年就沒了
  • 12格的鑲嵌標記再次靠近
  • 1963末期不再有琴身製造日期

1964 秋季 Telecaster :

  • 類珍珠材質的指版鑲嵌取代過去 ‘Clay’ 鑲嵌材質
  • 拾音器底部從”黑屁股”變成”灰屁股”
  • Kluson Deluxe 弦鈕從單排字樣變成雙排字樣
  • 護板變更為 白/黑/白 三層塑膠片
  • Custom Telecaster 商標變成金色”過渡期”字樣

1965 年末 Telecaster :

  • 金色 Fender “過渡期” 商標啟用,有兩個專利號 2,573,254 and 3,143,028
  • 可以選擇膠合楓木指板,這個選項背後不會有核桃木塞
1967 “Smugglers” Telecaster

1967 Telecaster :

  • 膠合楓木指板的選項「正式」可供選擇

1967 秋季 Telecaster :

  • F 字樣弦鈕取代 Kluson Deluxe 弦鈕
  • 黑色 Fender 商標取代「過渡期」商標,兩個專利號移置於 Fender 商標下方
  • 1953 到 1967 間經典的 woof tone 電路配置改換成目前主流的電路配置
  • “Smugglers”(名字很有意思,走私者 ) Telecaster 在 1967 年末製造,很多人覺得這是想要製作半空心的 Telecaster ,但其實當時 Fender 只是想要解決面對 Telecaster 使用 Ash 琴身過重的問題, 而當時大多數的消費者並不知道自己買的琴其實是 Smugglers ,除非哪天興起手癢拆了護板

1968 Telecaster :

1968 對大多數死忠老 Tele愛好者而言是一個末日的時間點, “pre-CBS” 時代終結,儘管 CBS 1965年就買下了 Fender ,但直到這 1967 的秋季….才開始大搞特搞

  • 聚酯纖維調和烤漆取代硝化纖維漆面
  • Fender 經典的蠟布線正式消失,從今以後的 Fender 都是使用 PVC 材質的訊號銅線
  • 琴身背部的 Freerule 凸出來,不再是切平的設計
  • 粉紅變形蟲以及藍色小花配色在 1968 與 1969 限定登場
  • Tele Thinline 於1968年末正式發表
  • Telecasters Custom 商標變回與一般 Telecaster 一樣的狀態

1969 Telecaster :

  • 楓木琴頸全面統一採用背後式 Truss Rod 設計 (背後一定有胡桃木 Truss Rod塞)
  • 連玫瑰木版本都採用背後式 Truss Rod 設計…(降低生產工序等)
  • 移除上段拾音器的斜角電路槽 (確實可以降低工序XD)
  • 烤漆更厚

 

NSamLee

SN2 共同創作人, 經歷過 《VR-Zone 中文站》編輯、《三星學園》講師等,目前專職在吉他等樂器維修,偶爾寫些器材研究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