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技研:Washburn N4 Vintage

相信對於很多資深台灣吉他玩家來說, Washburn 這個品牌是個陌生又彷彿熟悉的存在…

這個品牌在過往台灣尚有代理商時,引入過許多驚世駭俗的款式、種類;同時也有著許多品質與口碑都頗受推崇的中低價位入門款式,可以說當時講起「洗燒」大家都能談論、分享起自己的一些觀點、心得。

但也隨著品牌產品的縮減以及台灣代理的退出,這個品牌逐漸地於大眾視野中模糊,甚至許多美製 Custom Shop 款式在二手社團中淪落到與一眾日韓廠同樣價位的程度,然而當你現在翻開 Washburn 的產品網頁,還是可以看見那個熟悉的經典型號….  N4 。

若你擁有過 N4 ,可能會對他的聲音特性以及設計念念不忘,特別是 N4 Vintage 這個型號。一個設計簡單但聲音反應卻極其直接的吉他款式,而且不足以用駕駛 GO-Kart 來形容,更像是 Ferrari F40 這類斯巴達式超跑之流!

在開始前建議閱讀《吉他研究:Stephen’s Extended Cutaway 官網介紹翻譯》

Stephen’s Extended  Cutaway

N4 最早的出現是在 1990 年年底(確切時間點應為十二月),從這點來看,可以知道 Stephen’s Extended Cutaway 並不是 N4 專屬的設計,只是因為 Nuno 的魅力跟 N4 真的太有特色而使這個設計從此與這款琴脫離不瞭關係!

最早配有 EC 設計的木吉他目前已經不可考(或者說, Stephen Davies 自己也沒留紀錄在網路上? ),而電吉他據信是 Washburn EC26 Atlantis ,不過在2023年的這個當下,若你想要一親 Extended Cutaway 設計的芳澤,最容易的選擇可能還是 Washburn N4 了…。是的,即使他身價飛漲甚至一琴難求。

多數人拿起 N4 看到這個設計會很興奮,接著抱怨說這樣懸空著。 這確實是大多數人對於 EC 設計的誤解,因為即使是 Nuno 也只有在部分狀態下會使用拇指向下靠的方式  Solo 絕大多數狀況還是很標準的將拇指跨在粗弦側。 然而就如 Stephen Davies 網站提到的他是一個橫跨古典吉他與爵士吉他的樂手,而最初的設計也是應用在這兩種類型吉他之上,那麼可以想見那個應用場景以及對於彈奏影響的進化幅度之大了。

然而有趣的是,這個結構不但是為了彈奏而生,更重要的是對於聲音結構的改進。 每次講起 Leo Fender 的故事,筆者我最愛講的就是正因為他不會彈吉他所以他能跳脫固有的思維,進而創造了解決許多生產難點的解決方案,這其影響產業至深的一件設計就是 Bolt-On 結構的確立。 不過 Leo 的設計形狀,基本上仍是以 Set neck 的結構進行設計,所以有著比較方正、突出的 Neck heel 也是無可厚非,時至今日 Fender (FMIC)也針對這個 Heel 設計了兩種改進方案,也有許多吉他廠不斷基於這個傳統設計進行改進例如: PRS 的 Silver Sky  ;而這種設計脫離不了傳統的方形結構以及三到六顆螺絲結構,按照 Stephen Davies 的說法跟想像中這樣確實結構上是不論粗細弦都接受一樣的應力,進而抵銷了兩種極端弦徑震動時帶來的回饋(特別是往琴身擴散方向)。

Stephen’s Extended  Cutaway 的設計就恰巧(我並不會說是設計目的…)讓這個問題有了一個不一樣的解答。這個結構方案將整個接觸面積從一個方形定點變成了一個彎月狀的擴散型面積,並且巧妙的因為彈奏需要而往粗弦側靠過去,使得琴頸與琴身的結合處從一個緊緻的點狀變為一個較為舒展的片狀,且與琴弦震動方向為一致的角度,並且大大的降低與細弦震動抗衡的可能。 這點,相信有玩過 N4 的玩家應該都深有體會其狂放的琴弦表現,,這感受在傳統 Bolt-On 的 N1 上就沒辦法重現了,即使是重改的 N1 ,筆者相信最大的差異就是來這個結合結構帶來的物理特性。

官方在 EC 設計的簡介中有一個很吸引我的說明是我以前沒注意到的,我們都知道他那個結構是彎月狀或是扇形的,但他的圓心點其實不在指板上任一處,而是設計在指板以外的地方,這個的設計目的(這回是目的了!)也在今次的拍攝主角上小小的驗證了一下,其實從照片可以發現 EC 設計的 Pocket (口袋,俗稱,指琴頸與琴身的結構中,琴身容納琴頸的部位)非常的小、淺,但你從來不曾聽過有人說 N4 的 Neck 結合處強度不夠或是固定的地方偏移等等問題。透過簡介能得知這個設計能與粗弦做良好的抗衡進而形成一個側向拉力。

筆者在安裝本次主角時做了一個不太好的實驗:安裝琴弦後調音至標準音夾 Capo 夾(目的為定位琴弦)後直接放鬆鎖定琴頸的五顆螺絲,過程中會發現無論先放鬆粗細弦側螺絲,琴頸定位都不會偏擺(當然手有壓著壓著接合點不讓他們分離),一直到螺絲全部放掉將琴頸分解都一切如常,而且覺得比起大部分的 Fender style 還輕鬆。然而在同樣的條件下逆向操作安裝回去時,發現了有趣的現象,當你先安裝細弦側螺絲時,會感覺琴頸好像被吸緊了一樣直接往下結合,並且後面四顆螺絲都非常輕鬆寫意,而先安裝粗弦側螺絲則相對沒那麼輕鬆,但由於產生了一個支點手順勢下推還是能讓琴頸自動靠上。 不太科學,畢竟我只研究吉他,但或許可以得證到 Stephen Davies 的說法應該是不假的。

電路

另一個 Washburn N4 為人樂道的一點, 關於電路。特別是拾音器,本身又是一個會被討論的點:第一個比較簡單沒那麼複雜的事實是第一批由SSI (Stephen Stringed Instruments)製作的 N4 前段為現在被大眾認為都應該放在後段的 Seymour Duncan JB ( SH-4 ) ,而後至今則都為 Seymour Duncan 59 ( SH-1 ),至於 Nuno 本人的琴呢? 不知道,但似乎兩者都有?但嘿,他可是 Nuno!

Bill Lawrence !

第二個點就是最煩的那個, Bill Lawrence ! 眾所周知他是傳奇拾音器設計大師,能與他比肩的巨擘寥寥無幾,有幾位與他有關的後輩也都用自己的名字創了業成為業內拾音器頂流。你若搜尋這個名字會發現有兩個打著 Bill Lawrence Pickups 的網站

其中 Bill Lawrence USA 裡面直接提到了 Nuno Bettencourt 以及 N4 ,但另一個放著 Bill 本人肖像,網址直接為billlawrence.com的卻明顯地引流到另一個叫 Wilde USA 的公司。

就在撰文自此時, RIG-Talk 一篇文章剛好就討論到了這個話題,一位專業網友的回應讓我省去了不少麻煩,也算是直接一篇回應佐證了我查到的一大排資訊….對,說真的,為了這些資訊我整理一個多月,結果因為找到第二個直接能協助佐證的,所以直接再打掉一起寫。

Bill Lawrence 本人的事蹟未來再開篇寫,這邊先提到他在 1979 年發明了 L-500這顆拾音器,並於1984年與合作近二十年的( Jzchak ‘EZ’ Wajcman ,下稱 EZ )發生問題,由擁有商標的 EZ 繼續經營,而 Lawrence 則於 1986 年回到西德,重新創立了 OBL Pickups 。 這期間 EZ 維持著 Bill Lawrence 的經營產品也是維持著那個熟悉的配方,直到1989年底改進了拾音器本體的「包裝」方式,將原本螺絲背鎖的方式改以環氧樹酯(Epoxy )填充,這成為 Bill Lawrence USA 最大的差異。另外很有趣的,2002年由於原本使用 L-500XL 的 Dimebag 加盟 Seymour Duncan , EZ 為了與 Dimebucker 做出區分,於是在這一年於產品上加上 Bill Lawrence USA 字樣,自始消費者也能較為容易的分辨拾音器版本。

再來的故事就上面上提到的,當 Nuno 開始製作 N4 的計畫時,他堅持要使用 Bill 打造的 L-500XL ,但 Washburn 表示Bill 的公司 Wilde Pickups 已經收攤不幹了,Nuno表示我不要我就是要,不要我不幹,於是乎 Washburn 給了 Wilde Pickups 一個非常大的合約讓 Wilde Pickups 重新啟動。 而所謂的 Bill & Becky Pickups 其實也就等於 Wilde Pickups 只是稱呼從 Bill 老爺爺的公司變成了更為親暱的老爺爺與老婆婆的名字就是了。

 

經過上面的文章的訓練,相信你也能很輕鬆地分辨出哪一顆是 Wild Pickups 製作,哪一顆是 Bill Lawrence USA 製作了吧? 畢竟這是我足足花了一個月研究跟好幾天打稿的成果呢…。 XD

那麼問題回來了,既然是 Nuno 把 Wilde 拉拔回來,那麼為什麼 Bill Lawrence USA 的網站上會放 N4 的宣傳呢?我找了一圈也沒有合理的解釋,但看到想到的合理理由:目前 Wilde Pickups 是小作坊手工生產的模式,面對有量產需求的生產加工模式其實是不現實的,有追求的消費者購買了 N4 會有很大的可能去加購 Becky 手工製作的 L-500XL ( Bill 老爺爺已經離世十年…RIP),而像是本文主角 N4 Vintage 或是現在最新出的號稱百分百復刻 Nuno 本人的 N4 Authentic 則都為 Bill Lawrence USA 去掉字體的版本。 啊…不過 Nuno 本人現在也多用 Bill Lawrence USA 版本就是了…但嘿,他可是 Nuno!

回到電路

前面提到, Nuno 是用 L-500XL ,但很有趣的是,不論哪個版本的 N4 都是裝配 L-500L ,官網可能會寫  L-500  或是直接不寫,理由不太清楚,可能是怕 L-500XL 太過暴猛?不然就是意識到 Nuno 鐵粉一定會去換成 Wilde L-500XL…,總之也是個沒有答案的討論。 而前段 SH-1 的部分, 很意外的是可以切單的四芯版本。不過以 N4 獨特的電路結構,要弄一個切單開關還得拉一條長長的線呢。

回看前面的照片,可以發現後段拾音器其實是沒有高度調整螺絲的。一說其實是與 Nuno 彈奏喜好有關,然而因為連 Bill Lawrence USA 的官方照片都沒有,所以就有人誤傳說是這款拾音器不用這樣固定…,如果相信,那你可能會失望。事實上只有 N4 Vintage 以及 N4 Authentic 這兩支以「還原」 Nuno 手中的 N4 為己任的琴是這樣,調整拾音器高度的螺絲位於琴身背後,這同時意味著你要拆卸拾音器必須卸除這兩顆螺絲囉!

N4 的操作介面其實只有一個音量鈕,但卻擁有一個碩大的電路室,仔細觀察一下,其理由應該是為了加工製作簡化,特別是 Switch 到電路室的通道,若採用比較精簡的設計對於加工上會有一定的難度。  對比起同為單音量鈕的 Gerge Lynch 系列,只開一個 Les Paul Swich 槽的恐怖簡約設計, Nuno Model 真的是對施工人員體貼許多。 本文主角電路已被更換過,故不進行考據。

另外,除了 N4 的字樣外 , N4 Vintage 還有一個相當經典的地方就是音量鈕本身。 那一根長長的螺絲控制桿算是 N4 早期的特色,在 N4 後期以及 Nuno 改拿 4N 為主力後,就沒有安裝這個螺絲了。 但這個創意倒是可以提供玩家做為參考,本身對於音量的控制方便度見仁見智,畢竟有些人就是把音量鈕當作開關,但對於一些人而言,這種加長力矩的設計可能更可以做到快速微調音量的可能,而且本身並不是甚麼特規零件喔!

是的,他就是一個剛好跟鎖金屬 Knob 機米螺絲一樣口徑(例如本文 N4 的 Knob 機米是 3.8mm)的兩公分長螺絲而已! 同樣的道理可以套用在任何金屬鎖定式旋鈕上囉。

關於全身的金屬件

其實市場上絕多數的 Nuno Model 都是 Grover 18:1 的 Tuner ,唯一例外的只有 N4 Authentic ,畢竟人家是要還原 Nuno 本人的琴為初衷。 而本文主角則是更換了一套(或者說半套+1)同款 Gotoh 。但說回來,這種超混搭甚至六顆 Tuning Peg (調音弦鈕耳)有三種風格也著實挑戰著強迫症消費者的忍耐程度…。

可惜台灣應該短時間內無緣新版本的 N4 Vintage,以目前看到的照片來說講,新版的 N4 Vintage 搖座似乎並沒有施以仿舊的處理,琴身也沒做到這麼誇張的黑線條,而筆者曾經擁有過並經手過三把 N4 Vintage 則都如圖中一樣的誇張,在當時仿舊並不流行的時空中很是驚人,而直至今時看來也還是相當漂亮;而號稱復刻本人的 Authentic 版本也沒有很明顯的仿舊,但加上了 Nuno 相當愛用的 D-Tuna ,這個也是 Nuno 粉都很愛為 N4 加上去的東西,而 Authentic 的好處就是不用自己額外處理木工的部分了(當然,費用也是直接在裡面了)。

Floyd Rose 的部分只要是 N4 都是 Floyd Rose Original ,比較特別是 Block 的規格為較為少見的 34mm,細分析後主要原因是其搖座下方的挖槽較淺的形式,與 Jackson 等等使用 32mm的款式慣性會挖比較深的作法不同,也因此調整完畢後搖座也是處於一種一半浮於琴身一半在槽中的感覺,與傳統 Super Strat 琴那種搖座或懸浮(Caparison 等等) 或幾乎貼服(Fender Stratocaster Floyd Rose) 的設計是完全不同的。  搖座重量為很標準的380g左右。

儘管設計的再特別,在定義上 N4 仍是一把 Bolt-On 琴,這塊鐵片的數據也分外重要。 五顆固定琴頸的螺絲則與美廠 Fender 一般規格相當,並無特別。

N4 的電路蓋為兩片金屬片,相信在屏蔽功能上有一定的幫助。 對筆者個人而言, N4 最為精華的其實是背蓋上的這些小螺絲,可以說是缺一不可,配上背蓋的設計特別感覺到用心,偏偏這種螺絲如果掉了又特別難找….,另外其規格約等於拾音器環螺絲,給有需要的人一份註記。

琴頸

有一些製琴師朋友初見 N4 都會覺得 N4 的指板似乎有那麼一點點厚?稍微測量可以推測原廠是使用 6mm 厚度的黑檀木為材料,然後因為 Slab 的貼合法與 N4 較為明顯不同的琴頸設計,使得這塊指板顯得非常的有厚度吧。

另外 Truss Rod 的調整位於琴頸下方,原廠有附贈一隻特製的六角扳手,規格為 3/16″ ,可以直接不拆卸任何東西甚至放鬆弦就能調整,非常貼心!

(數字僅為建檔以及未來其他琴放在一起參考,游標卡尺部分僅為擺拍,因為我只有兩隻手QQ)

 

從琴頸寬度來看,從 R2 的 Floyd Rose Nut (42mm,但幾經測量確定指板做到42.5mm)開始到最末 57.5mm 去對比目前已經做過的現代琴代表 Yamaha YG 與傳統琴代表 Fender Esquire 可以發現 N4 剛好在中間規格上。

琴頸厚度的部分測量後才發現,這可能也是 N4 手感微妙的原因之一。 他並不薄,這邊我們以已有數據的 Yamaha YG對比,第一格分別是 20.5mm 與 19mm ,但厚度隨著把位的上升,在12 格時 N4 為 22.5mm 而 YG 為 22mm,而直到 Bolt-On 的臨界點 N4為 24.8 而 Yamaha YG 則來到 26.5mm。 可以說 N4 的厚度上升坡度是相當平緩的,甚至對於彈奏者而言是幾近於無感。

除了僅比 Vintage 琴稍微寬一點點以及不算薄的厚度外, N4 的 Neck profile 其實是相當圓滑的。 這反而讓 Washburn N4 有著與大多數 Metal 吉他不同的感受,也因此成為許多玩過、擁有過他的吉他愛好者們魂縈夢牽的原因,他太容易上手了,以至每個領域每個習慣的吉他手都能不小心就掌握、駕馭住了他,但他又能表現出如野馬一般的聲音回饋給吉他手,這種過癮的體驗也讓他成為市場上一琴難求而且價格一再水漲船高的一款琴。

至於那個高把位的 EC 設計? 其實你不會覺得懸著很難受,就好像你不會覺得傳統 Strat、Tele頂著很難受一樣,而 EC 設計必要時你可以把大拇指放進去也不錯,但絕大多數時候你真的會徹底忘掉他…。

其他

空 Body 重 1.635 kg,Neck 含 Tuner+Truss Rod 重 855g。

Stephen’s Extended Cutaway 的琴頸翅膀結構厚度為 1.43mm ,琴身 Pocket 深度為 1.41mm。

背帶扣木頭部分採用挖平處理。

Fret 寬度來到驚人的2.8mm 經查詢表格,最接近的為 2.79mm 1.4mm的 Jim Dunlop 6100 。

總結

若你擁有過 N4 ,可能會對他的聲音特性以及設計念念不忘,一把乍似 Strat 的吉他,拿到手上卻有點小把?你會驚異他的配重,然後感受到他原木質感下粗曠的氣質,不論哪一款 N4 都是以很 “RAW” 的態度去面對吉他手(即使是 N4 XX 也是很漂亮的 Rawwwww!!!) ,你會忍不住撥他幾下,如果你夠敏感可能會發現他好像有一點不太一樣,接著插入導線,可能就會被他過多的野性震懾住。 駕馭它就如同駕駛一台無駕駛輔助的超跑,當你越適應那無助的感覺,你會越喜歡他然後越彈越大聲,就好像這把琴是你的老戰友。

對,這是我對 Washburn N4 特別是 N4 Vintage 的一面之詞,我對這琴太有感情了,但當年因為總總因素,我太憤恨所以憤怒的便宜賣掉。 而這十年間我摸過兩把、三把,每一把都給我一樣的感覺:我好喜歡它。 喜歡到無法隱藏的那種程度。 是的,我從不表現我對一樣事物的喜好,但對它,我無法隱藏。

NSamLee

SN2 共同創作人, 經歷過 《VR-Zone 中文站》編輯、《三星學園》講師等,目前專職在吉他等樂器維修,偶爾寫些器材研究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