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技研:Yamaha YG-1221

說起 Yamaha 的電吉他,很多人第一眼想到的莫過於 Pacifica 這個系列

如果再仔細去回憶,應該又會閃出另一個很大團族系的名字: RGX 吧?

由於時代久遠以及當時大環境背景,以下資料皆以 Yamaha 型錄為主,並且輔以對應型號實琴照片作為考察,不參考網路賣場撰寫之年分、產地,故將會有許多不同,僅以我查證到的資料為主,不予以解釋、修改

其實若論起資歷,RGX 家系早於 1987 年就現身,其中又以 RGX-1212R 、 RGX-1220 最為驚世駭俗,Yamaha 傾盡了心血打造了這個名為 Rock’n Road 的系列,為其搭載了當時首創的搖座模式快速切換系統(位於琴身正面搖座下方),而這個系列的出現也間接地見證了台灣電吉他製造工業化的一段興起。

而下一年 ( 1988 )的下半年, Yamaha 推出了以 Arch Top 作為最大差異的 RGZ 系列,是為強調比較高質感的 Rock’n Road 吉他,也同樣是這時間點 Yamha 一口氣還推了 YSG、YEG 這些現今以不甚知名價格也不高,但其實許多內容跟規格都充分的嶄露出這個日本樂器大廠開發資源如何強大。 有機會遇到,真的值得買上一把 (拜託,順便借我寫)

而為人所知的 Yamaha Pacifica 系列,則是到了1991年初登場,與幾年前只靠 PAC 撐天下的姿態不同,當年正逢日本經濟大好,Yamaha 光電吉他系列就達到了十五款,這還不含每個系列中的代言人與不同配置等級款式! 而 PAC 系列卻僅僅只推了 PAC912J ,即使到了次年 Pac 系列依然也僅有 912J、912JM (楓木指板)以及雙單雙配置(912為單單雙)的 921、921M ,很有趣的是透過兩款琴交叉研究以及歷史資料時,可以發現 912J 名字後墜的這個 J 字似乎沒直接意義,但若去除 J 字,你會看到小搖配置並且台灣產的  Yamaha 912  ,據信這款台灣製的 PAC 才是歷史上第一款 Pacifica ,但並未收錄於型錄中,當時似乎也只供應於部分國家,日方直至1994年型錄(這年 PAC 系列迎來第一次大爆發)都沒有收錄該款。

前面說到 1991 年時的榮景,到了 1992 年更是過之而無不及,像是將半空心琴按照體型又劃分為 SA、SAS 、AE、AES (名後帶 S 為小桶身類似 ES-335 vs ES-339 之差異),但同時將已經發展到無法自拔的 RGX 系列整併後改名為 YG 系列,僅保留低階款式於一些地區維持 RGX 命名( ex: RGX-121D),而 RGZ 系列也在這時期離開了市場,後僅有小部分型號在一些地區保持 RGZ 命名( ex: RGZ-820R)。

可以看出,泡沫經濟末期不但汽車廠喜歡玩車海戰術,哪怕樂器製造商都熱衷於吉他海戰術,雖然滿滿的型號看得很胃痛,但其實簡單點說就是分成了十萬日幣、六萬五日幣以及五萬五日幣三個等級,其中最低階的兩款差異主要在於搖座跟PU上,中階款的搖座與十萬等級的皆為當時 Yamaha 獨創的 Rocking Magic Pro II,從此可以看出當年因是想把銷售主力放在前兩階等級,而最低階款式主要作為映襯。

而其中最值得一寫的是售價為八萬五日幣的 YG-821 DR ,這款琴後來於 1993 年延伸出了YG-820DR (等同 RGZ-820R )這個身價已經不可同日而語的經典款式;這個等級有趣的是採用了 Alder 為琴身配上梧桐樹做為 Top,並且在PU的部分使用 Yamaha 自家的高階款,但搖座卻沒搭載 RM Pro II,而是 TRS Pro ,這點反倒在三十年後的今天變成莫名的好處。

好啦,以下是本文的主角啦!

YG-1221 的琴身木頭分別為 Light Ash 以及 Sen ,本來還在看國外的資料,查找 Sen 木頭相關的資訊,一度以為是櫸木,但作為台灣人很幸運的有當代樂手以及「聰明的木頭」網友,其簡單的表達了 Sen 這款木頭的特性,

Modern Musician – Strat’s “Sen” body ?

Sen在日本稱為”栓”,國外是有人稱做Japanese Ash,木材防腐性差、保存性低,通常用做家具、木屐、合板、隔間。
因為木紋跟高級的櫸樹相似,所以也常上色後當做替代材。
日本開始自製電吉他的初期因為拿不到良質的國外木材,此種在地木材價格低廉,基本上都是拿來當做Ash的代用材。
而栓又分成兩種:鬼栓與糠栓,前者較硬、加工不易,音色據說較貼近Ash,後者音質偏向Alder與Basswood。
普遍來說高/低頻較糊應該是大部分人的看法。
不過此種木材的重量非常不平均、對音色差異–特別是共鳴有很大影響,
有人說共鳴很差不適合電吉他–特別是Strat,有人說共鳴很好適合電吉他,所以栓本身的好壞恐無法一概而論。
但從日本在地廠商目前幾乎沒在使用、多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當然也不能排除此種木材的取得成本現在較進口木材來得高。
Modern Musician – Strat’s “Sen” body ?

而本文主角經過筆者的東摸摸西摳摳,確定很可惜的只是 Light Ash ,雖說如此,但在拆解的過程中發現了各種驚異的事情…,且待後面詳解。

非常騷氣的烤漆經過時間歷練還是沒有甚麼變化,我想這是硬漆(台灣對 polyurethane、polyster 漆的稱呼),或者說高品質的硬漆才有辦法經過時間的淬鍊後依然保有美麗又神秘的風味。

本文主角為台灣製,很有趣的是以國外看到的討論、資料以及「按理來說」 YG-1221 應該要是日本製,但確實有小量是台灣製作的。這應該是筆者經手過數字最大的台灣廠 Yamaha 了吧。

YG-1221 Neck

P1280638
P1280647
P1280641
P1280638 P1280647 P1280641

琴頸上, YG1221 表現的中規中矩,規格我們後面會有詳細的數字,其實就如很多故事一樣,其實到了一定等級的 Yamaha 的 Neck 多不是自家產,而是大名鼎鼎的 Warmoth 的低調代工。 弦鈕使用高階款都一定會用上的 Yamaha Japan ,一直都有說這款 Tuner 其實都是 Gotoh 代工,但真的是查不到任何資訊…,哪怕拆了都沒有。 而透過本琴也能間接證明只看 Tuner 去認 Yamaha 的產地是無用的, Tuner 上的 Japan 就真的只代表那個弦鈕的產地,而非吉他本身,只是過往配上這款 Tuner 的多是高階日產貨,少見的台製高階貨自然則成了證實點。

YAMAHA Rocking Magic Pro II

說到一顆搖座名字有 Pro ,甚至他是一顆帶 Pro 字的大搖,很多人自然想到應該是要變更低的重心、更長更斜的微調鈕。但偏偏 Yamaha 跟你說 No ,我只是想讓他有 Pro。相對於 Rocking Magic II,RM Pro II 充其量只是長的更像大家所認識的 Floyd Rose,然而骨子裡還是滿滿的對於 FR 系統的不服。

Source:https://www.fretsonthenet.com/Gibson_Epiphone_Yamaha/yamaha.htm

我們為了調整 Floyd Rose 的八度音,買了 The Key 裝了 Hollow Point ,就只是卑微的希望八度音能簡單好調一點;但 YAMAHA 其實早在80年代中期就已經將這個問題思考完畢,並且交出了答案:


是的,他只是長的像 Floyd Rose ,但有著更複雜同時更站在樂手角度去思考的設計,八度音的調整只需要一根六角板手就能簡單的處理好,而快速穿弦的設計,相對於 Ibanez Edge Pro 來說,又更快更簡單了,但這也注定了這款搖座的特規、高成本以及難以普及的命運。

經過三十年,鍍金層不顯老態,這大概只有當年的 FR 才能與之抗衡,無奈….。從底部鑄造塊上的專利編號,以及全身僅有正常印 Logo 的地方放上一行 FR 專利使用的字樣外,各種細節設計都截然不同,也可以看出日本人當時想把 FR 弄得更好的決心。 說點比較 Geek 的,微調螺絲以及鎖弦彈簧的運作比較像是靠前方 Saddle 的螺絲與轉軸出來的變動量去完成,而非 Floyd Rose 還有靠一塊微調螺絲用的簧片去製造反作用力,也少了一個可能的消耗品,但我想更大的目的是閃避專利部分。

前面講到這貨滿滿的專利與特規,自然也包含了咬弦用的小豆干,這個FR上常常消失不見的零件 , Yamaha 將其設計為固定在 Saddle 槽中,並且針對咬弦的部位做出一個凹槽,從而只讓一小部分固定住弦(畢竟他不用把弦上的豆豆剪掉)。

很可惜原本的搖桿遺失,無法實際操作這個可調鬆緊的設計邏輯,因為筆者怎麼看都是一個拇指轉盤在那轉而已,目前已經透過管道訂購中。

對了,這個搖座重達 400公克。

Super Playablity Joint System

相信很多有在關注 Yamaha 的人都知道這個 Joint 的設計,但有沒有想過他用了甚麼材料跟他的規格呢?本文 YG-1221 使用的是黃銅,非常的重。 可惜撰文當下我才剛收到料理用秤,沒辦法用數字表達他有多重…。

兩顆厚度皆為6mm、高度為13.9mm ,寬度部分長塊為 50.1mm 短塊為45.1mm,只能說是存在感極強的零件。

螺絲的部分四根都為4公分的M4螺絲,這點倒是較為正常。

電子相關

YG-1221 的電路部分則是較為典型的日廠琴用料,包含了讓人熟悉的 Switch、Pots以及電容

三顆 PU 分別為:YGH-A16B (N) 出力 7.12K、LIVE-GS5 (M) 出力 5.94K 、YGH-A18B (B) 出力 15.78K,而強調搭載了  Bi-Sound System 其實就是現今以 Super switch 的方式實現利用五段開關進行雙單切換,不過在當時能用這麼簡潔的一個 Switch 去完成也是不容易。

測量開始

來到大家喜聞樂見的測量環節,這也是這把琴最令人驚訝的地方, 琴身空重1.5公斤,琴頸未拆 Tuner、Truss Rod、Fret 狀況下885公克,而全琴組裝完成後的重量則高達 3.95公斤! 也就是說….這把琴除了 Tuner 外的金件、電路總重量來到 1.565 公斤…,誠如前面所說,搖座重量為400公克(正常 Floyd Rosr Original 約在360公克至380公克之間,視 Block 高度而定)。

琴頸 Nut 端寬度為 43mm 出頭符合 R3 標準,接著在12格來到近53mm,一路延伸至最後一格來到58mm,由於最後一格指板與琴頸等寬,所以可以確認此 Neck 將無法安裝於 Fender Spec 上(56mm),也就是說 Super Playability Joint System 系統也是自己的一個規格系統。

透過取形器可以看出 Neck Profile 邊緣較具有弧度,不屬於扁的太明顯的那種,且由於厚度的還是僅有 19mm 到  26mm ,故握持手感仍屬於快速、輕扁型。從取形器上可以看到第十二格非對稱,經過多次測量也確定這個結果,但並沒有在 Yamaha 型錄上找到相關資料。前面提到 Neck 為 Warmoth 代工,而他們確實也是早早具備了非對稱 Neck profile 加工技術的工廠,但目前現有的選項中,非對稱款 (SRV、Wolfgang)的尺寸都大於 YG-1221 ,而尺寸接近的則又無非對稱加工;實在很難想像 Yamaha 特地做了這種細節項目又不做廣告的行為,也讓我找了好久一陣的資料…。

由於此琴已經經歷過數次 Leveling ,所以並未取 Fret 高度數據,從寬度可以抓出規格以 Jim Dunlop 標準應為 6100 。

其他部分

其實在拆解 YG-1221 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 Yamaha 當時對於設計電吉他的用心跟野心,很多地方都要與人不一樣或是用他們的邏輯去設計得更好。

像是上圖的上弦枕壓弦塊,相信很多老 Yamaha 琴主都不見並且替換成了 FR 料吧? 抑或者是因為搖座是金色、銀色,而刻意將之更換為對應色(畢竟他只有黑的)? 時至今日,才恍然大悟這三塊小東西的精妙之處,也難怪國外有人甘願復刻同規零件也不願更換成 Floyd Rose 方案,不論是壓弦力度或是安裝時那莫名安心的下壓感,相信體驗過 Floyd Rose 壓弦塊壓不住粗弦甚至磨損的讀者,會有所體會…。但真的要說就是長得太過廉價吧?

另外前面提到較廉價的版本中有兩款改換成 TRS 這款 FR 授權款,於是筆者也很手賤的試了試。 RM Pro  II 版本也完全吻合, Block 使用 34mm 會更好。 或許會好奇,為何我會說搭載 TRS 反而會是好處? 不是都確定通用了嗎?

其實我想這就是回到玩琴堅持的部分吧? RM Pro II 很強大,強大到你會對他愛不釋手,但渾身上下的特規料也注定了他在三十年後的今天要維持狀態的難度。 若一開始就只搭載 TRS 反而沒甚麼壓力,很多廉價的料可以選,真的受不了了直接換掉整顆也不會覺得遺憾,而不像搭載了 RM Pro II 的版本,把他換掉總覺得哪裡不對,好像把這時代 Yamaha 電吉他最大的賣點、特色也直接丟了。

Yamaha 的電吉他在這一年多又因為《孤獨搖滾!》而受到關注,不過誠如筆者這類喜歡老、怪琴的(對不起,我還沒辦法玩醜琴),其實 Yamaha 的電吉他反而是一種聖器。 二手價格不貴配上頂尖的用料與當年獨道的設計,太多款獨特的設計都讓 Yamaha SG 顯得俗媚。 然而,這世界就是這樣的,即使你設計的複雜如 AES-FG 也不如 PAC112 好賣、討人喜歡,甚至幾年前出現在二手市場時,身價還不如 SG1000…,然後還乏人問津!

也無怪乎, 作為全球最大樂器製造商的 Yamaha ,幾乎讓電吉他的部分沉寂了十年,才在近年終於推出了 Revstar ,不過市場反應也依然平平,時至今日比較常見的 Yamaha 電吉他還是那個三十年神主牌 Pacifica 。

我想這也是一種無奈的浪漫吧?  想想那些歷史上出現過的 Yamaha 高階電吉他還是以非常廉價的身價在二手市場流竄,靜待有緣的識貨者出現。(當然 SG 不列入討論)

 

NSamLee

SN2 共同創作人, 經歷過 《VR-Zone 中文站》編輯、《三星學園》講師等,目前專職在吉他等樂器維修,偶爾寫些器材研究類文章。